从开始读书就知道:断章取义不可取。读书就要立足整体,纵观全局,然后才深入作品,汲取精华。
可是,如果一篇文章没有那么几句金句或者优美异常的句子,就像龙没有眼睛一样缺乏神采。有些诗文整体平平,因为某两句精彩的句子,也可能“咸鱼翻身”,成为一条人见人爱的活鱼。
深藏于文章里的好词好句,就像大海里的明珠,可以照亮整片大海。也像青草地上几朵奇葩,恰到好处的点缀让平淡的草地有了灵魂。
今天就让我找出文章里的明珠,采撷语言中的几朵奇葩,献给文友们。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秋天在哪里?这句“树树皆秋色”为我们描绘出一副层林尽染的画面。曾经葱郁的树木像商量好了一样都染上了黄色或者红色,站在高处俯瞰秋天的树林,那是一种怎样的壮美斑斓!
而”山山唯落晖“,又为灿烂的秋林披上一件柔和的外衣,让人在感叹秋色壮美的同时,心头不禁泛起一阵温柔:牛羊归圈,飞鸟投林,该是回家的时候了。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那一去不复返的只是黄鹤吗?千百年来飘在黄鹤楼上的只有白云?难道飞去的不是时间,空悠悠的不是流年?
![](https://img.haomeiwen.com/i25196504/f197b685adc6b4d7.jpg)
黄鹤已经飞走,只有因此得名的一座楼阁还屹立在这里,站在时空交叉的点上,不知该惆怅还是该庆幸。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这两句就像空谷回音,在读者心中缭绕不绝。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早春的田野是什么景象?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就是这句”乱花渐欲迷人眼“。生在在野外的花朵,不会像温室里的花朵那样整饬,这里一朵,那里一朵,不受拘束地开放,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经全部绽放,让你的眼睛忙不过来,迷醉在乱花丛中。
早春的小草到底有多高?谁知道?马儿知道。因为嫩绿的小草刚刚能盖住马蹄。踏在柔嫩的草地上什么感觉呢?只有小马知道。
马儿呦,你轻些落足,那些小草太嫩了。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当我读到“长沟流月去无声”时,我的眼前宛若出现一片波光粼粼的河水,一轮明月倒映在水波里。随着河水流动,月影也跟着流动,水波荡漾,月影摇曳,天上人间,浑然一体,美得无法形容。
句末一个“去无声”,似乎这份静美随着水波流走了,那流走的岂止是美景,分明是美好的时光。
如果“长沟流月去无声”这句我还能描述一下,那么这句“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我却无法描述,只能闭上眼感受:细细嗅来,似乎可以闻到杏花的清香;静静听来,好像听到笛声的清越悠扬。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荷花的香气清新淡雅,只有风吹过,才能嗅到一丝若有若无的香气。这一句从嗅觉角度来写荷花,我们仿佛看到淡淡的月光下,一池荷花随风摇曳的姿态,香气随风飘拂,时有时无。
最喜欢“竹露滴清响”这一句,要多么寂静的夜晚才能听到竹叶上露水滴下来的声音?“清响”绝妙好词,我们似乎看到晶莹的露珠从竹叶上划过,流着流着,“啪嗒”一下掉落下来,似石破天惊,把诗人从沉思中惊醒。
千古苍凉天水碧,一生缱绻夕阳红
我曾经想象过”天水碧“的颜色,想象中应该是如天空的蓝,又有水一般的碧,那是介于蓝和绿之间的颜色。这样一种颜色带给人的感觉是复杂的,就像五味杂陈的人生,华丽中包含着无限苍凉。
![](https://img.haomeiwen.com/i25196504/3d4f3a087626ae09.jpg)
那一轮即将落山的夕阳,让人想到人生中曾经拥有的温柔缱绻,而那曾有的温暖,也将随着时间消逝在人生的长河里。
这两句让人感觉温柔而苍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的诗素来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这两句就是一幅浑然天成的画。
王维的田园诗有陶渊明的冲淡,却比陶渊明的诗更清澈明净。每次读到这两句,就能感受到明月的澄澈,水流的清凉,以及夜晚的宁谧。那种感觉可以让人可以在盛夏消除溽暑燥热,让人在喧嚣中获得心灵的宁静澄澈。
(毕业实习赛课我讲的就是王维的这首诗,为了呈现王维的诗歌特点,好友丹还托人给我画了一幅画。为我画画的老师是我们学校的一位老教授,擅长丹青,为人特别好。
那幅画是一幅水墨山水画,寥寥数笔,勾勒出了这首诗的神韵,可惜那幅画后来找不到了,非常感谢那位老教授,他的画和他的为人永远都留在我的记忆里。)
还有很多好句子等着我去采摘品味,改日汇总到一起,再来含英咀华。
2023-4-1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