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创作
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四十九天

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四十九天

作者: 凌云之水 | 来源:发表于2019-08-27 18:00 被阅读0次

《论语.里仁篇》第五章: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解析:

孔子说:“金钱和地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们,君子不享受。”“贫困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不通过正当的途径摆税它们,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背离了仁的准则,怎么能够成名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也和仁同在。”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们知道了"仁"的道德范畴中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这些内容。

回头再看孔子这一番言论,我突然想起“君子不食嗟来之食”这个典故。

故事说的是,有一年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齐国的贵族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的饥民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头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那个人最终还是因为不吃而饿死了。

一个人,宁愿饿死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尊严,不顾廉耻的去接收他人的施舍,你能想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仰和坚持吗?恐怕太多人都是无法想象的。

儒家一直有一个道德信仰叫做:安贫乐道。在这件事上,孔子的学生颜回算得上是典范。

相传,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也不改其乐。孔子因此大赞他:“贤哉,回也!”

看完这些故事,我们再来看看现实生活中的另一面。

都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可是,从古至今,有多少才华横溢的公卿大夫,在权利、财富、美色......的诱惑下摇身一变,变成了鱼肉百姓、罪恶滔天的贪官污吏。

将从古至今那些有记载的贪官的故事汇编在一起,可能其厚度也堪比二十四史了,别说还有那些不为人知的。

那些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都知道是非黑白,用一句俗话说,都是饱读诗书的人。可是在各种光怪陆离的诱惑面前,他们将思想品德中的“忠、信、礼、义、廉、耻、仁、爱”统统抛诸脑后,换上的全是贪婪丑恶。

为了谋取利益,及时享乐,他们可以不忠不义,毫无廉耻,无视礼法,毫无诚信,更加没有了善良和爱心。

都说孔子曾以老子为师,且惊为天人。

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又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还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孔子的这一段话,仿佛是将《道德经》中这几段话的内容做了一个深入浅出的阐述。

这世界的诱惑太多,只要对任何一样动心迷恋,人就会很容易丧失了底线,只有那些道德品质高尚的人,能坚守自己心中的信仰,不管面对什么事物,都会首先从道德的角度去考量,而绝对不会为了五色、无味、五音、难得之货,驰骋畋猎丧失了自己的原则,如果在诱惑与道德之间相违背时做取舍,他们会毫不犹豫的的选择道德而放弃诱惑。

因为他们深知道德品质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远远高于世间所有的及时行乐,人一旦陷在了诱惑的温柔乡里,就会沦为权力财富的奴隶,最终成为只有浑身欲望的行尸走肉。所以君子可以不耻下问,但不可以无耻求财。

文章写到这里,难免让看到文章的你觉得有点流于说教,用现在人的观点来看,甚至有点迂腐不堪。

你甚至会告诉我,钱不是万能,可是没钱是万万不能啊!不拉下脸皮如何求财呢?

的确,一分钱都可以难倒英雄汉。我们固然要辩证的去看前人的言论。但是,在我看来夫子的“之乎者也”中其实就是在讲一个道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是在劝戒世人,不义之财不可取,天道循环中自有因果。凡事请守住道德的底线,总是没错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四十九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onj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