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第十五章: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解析:
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通起来。”曾参答道:“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其他学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学说的核心只是忠恕之道罢了。”
这一章解析完毕之后,所有对话的重心最后都归结到了“忠恕”二字。
但是何为“忠恕”?曾子没有解释,孔子也没有解释。
这里最让人叹服的是,孔子虽未言明,但曾子对于孔子想表达的意思却非常的清楚。不得不说曾子对于老师的学说理解得很深刻。
不禁让我一下子想起前面《学而篇》里读过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在每日三省吾身时第一省便是“忠”,这里的“忠”是尽心尽力的意思。
古人以不懈于心为敬,必尽心任事始能不懈于位,故忠从心;同时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故从中声。
从古至今,凡是与“忠”字相关的词义,没有一个不是表达着对人对事诚心尽力的意思。
曾子何以在自省时,每日都要反省自己当日做事是否有尽心尽力呢?应该是深受老师的影响。
“恕”,宽恕、原谅的意思。
虽然说,人生在世,谁能无过。但是在面对的时候,理解或许容易,宽恕原谅却真心不易。
如果不能放下偏执和自私,是很难做到宽恕别人的。
回顾一下前面读到的文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似乎就很好的表达出了孔子的对待他人的一种态度。
而诸如“放于利而行,多怨”,“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一类的表达中也向人们昭示了孔子内心的豁达浑厚,从别人所处的角度理解别人的行为,多一分体谅。从自己所处的位置,分析自己的状态和际遇不佳的原因,少一点怨恨。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阅读理解,发现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的确就实实在在的存在于孔子的言行之中。而曾子自十六岁起就跟随孔子学习,耳濡目染中自然也对老师的思想深有体会。
俗话说,上行下效就是最好的影响方式,简单直接而且润物无声。
很多人都会疑问人与人之间的默契来自于哪里呢?看了孔子与曾子的这段对话,你就会明白,那种默契来自对对方精神境界的体悟。
“之乎者也”里也点点滴滴的在向我们昭示着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只是理解的深和浅要看我们自己的体悟与总结。我相信前面已经读过的文字里没有脱离了“忠恕之道”,接下来将要读到的也会继续向我们展示出这个道的精深。
因此,在这里也不做过多空泛的谈论,相信后面的观点会更加具体化。
理解了一个人的处事原则,就更容易理解他的一言一行。而熟悉一个人的日常言行,则有助于我们了解他的原则底线。我们只需要理解到这样的一个主题,后面的解读应该都不会太偏倚。
好好读书,继续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