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
第五章: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解析:
孔子说:“没有道德礼义的地方即使有君王,也不如有道德礼义的地方没有君王.”
这一章,我对着它足足6个小时,无法动手写字。不是因为写不出,而是觉得可以从里面衍生出来的话题太多,不知道从何说起才好。
关于这一章,有人就仅仅是就“夷狄”该如何解已经研究了千百年。很多人认为这两个字的解释能够决定整章的意思,所以一直争论不休,所以如果单就这一点展开论述就足以几千字去了。
还有些人又将这句话关联到了教育上,讨论文明的传承,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性,这些问题多多少少在之前看《道德经》和《传习录》时,我也曾经思考和论述过,再结合这一章来谈,多多少少会有老生重谈的感觉,虽然很重要,但是我会觉得自己太啰嗦了。
而且我觉得如果就上面两个点来理解,不管经过论证“夷狄”两个字究竟是特别的一个指向,还是孔子在谈话时随便做出的一个举例代名词。抑或是各种历史故事列举的把教育在华夏文明的传承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意义在这里自嗨式的赞扬一顿,对于大家来说都无法感知到这一章对于我们的生活究竟有何意义。
如此说来,比较学术性的讨论其实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它不能融入到生活中。
突然,我想起之前一位网友对我前面文章的评论,他觉得我把读《论语》的感受和职场工作联想在一起,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让大家明白《论语》要表达的意思比较容易让人接受,这个方法不错。
也的确,我在这将近一年的阅读中,更多的是通过阅读来反思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确实也让自己想明白了很多的道理,也更加深刻的明白了很多事物背后的规律,也理解了很多因果之间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确实受益匪浅。
仔细一想,这一章又真的是可以关联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古人有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家不可一日无主。强调了在一个团体中一定要有一个领导人做主导。
大大小小的公司都会有一个老板,公司的每个部门也都会有一个管理者,这些都是在各自团队中做主导的领导人。
领导人对于团队来说重要吗?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见过两种领导人。
有一种领导人就像个随时准备救灾灭火的消防员,每天身先士卒的冲锋陷阵在公司的各种大事小情上,客户的迎来送往,财务行政的各种审批,车间生产的各种安排检查,货物进出的各种调度,再加上各种临时突发情况,还要面对各种公关应酬。
再来看看这些老板下面的人,每天闲的无所事事,有人指派就动一下,没有人指派就站在那里看,等过且过,假如有一天老板不出现,就简直天下大乱了。
而我也见过另外一种老板,一年到头不是在外面旅游,就是在外面考察,即便在公司的时候也就是每天喝喝茶,聊聊天,除了特别重大的事情,基本上不怎么多管,但是公司照样正常运转得很好,每个员工都能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工作。
前面的那种老板,怎么也想不明白,同样做老板为什么后者会过得那么潇洒,啥都不用管公司一样做得那么好,自己恨不得24小时不睡觉,事情还是那么多。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么大的区别呢?
懂管理的人就明白,同样是老板,但是两者之间相差的就是一套管理体系。
一个公司想要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而且还要具备生命力,除了要有好的产品,好的商业模式,更加需要有一套可执行性的标准化管理制度。
往往那些老板忙得两脚不沾地的公司,都是那些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公司,每个岗位没有岗位职责,员工上班不知道自己应该要做什么,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等在老板的指令,如果没有老板就一定是一盘散沙,假如这个老板再是个糊涂蛋,这家公司就是随时可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了。
而那些老板自由悠闲的公司,都是管理制度健全的公司,方方面面的细节都很清楚,每个人都很明确自己的责权利,目标清晰,互相配合做好工作,老板在和不在又有什么两样呢?
这样类比了一下之后,我突然一下想明白了一件事,其实这么多年被文人学者争执的关于“夷狄”的意思,可能是毫无意义的,孔子可能只不过在分析这个道理时用“夷狄”做了一个举例,用来说明这样的一个规律。
不管大到一个国家,还是小到一个家庭,如果国家没有礼法,法制,家庭没有规矩,都是不能好好运行的。
有些道理想复杂了可能就是很复杂,想简单了其实很简单,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如果只能跟着别人的思路去理解,可能还不如将道理类比到自己有能力去分解的事情上理解,一旦理解透彻反而可以将道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
“之乎者也”,深奥也深奥,简单也简单,好好学习继续拆解,明天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