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在欧美都流行一种说法,那就是GRIT比IQ更重要。
由于受欧美影响比较大,所以这个概念在日本也非常深入人心。
其实,所谓的GRIT的含义非常简单,它指的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坚持到底的力量。GRIT是一个组合词,它是由Guts(拼搏力)、Resilience(恢复力)、Initiative(自发性)、Tenacity(韧性)的首字母组成的词汇。
那么为什么这个概念会在欧美广泛得到关注?原因在于一些社会性试验得出的结论是:GRIT已经超过了IQ,成为了决定学业成功的关键指标。
因为按照人们的思维习惯,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成功人士往往都被认为具备异于常人的高IQ,但越来越多的社会实验和社调查却认为:“其实GRIT带来的影响更大。”
一个简单的原因在于:再高的智商,只要不坚持到底,都不会有结果。
相反,即使IQ不高,但只要GRIT足够高,也一样能成功。不仅如此,数据还显示GRIT越高的人,其人生的幸福指数也越高。
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概念对欧美有着深刻的影响。
1.筛选
那么问题来了,哪种人的GRIT更高呢?
数据显示,自信的人GRIT更高。总是相信“自己能行”的人,也就是那些觉得“虽然不知道能否立刻看到效果,但总有一天能看到”的人。
GRIT低的人,则总是觉得“自己做不到”。他们的脑子里常驻的声音是:我不就是这样吗?或者我也就这样了。
不自信的人,如果觉得只有才能决定成功,那么一遇到障碍就会轻言放弃了。但如果相信努力可以成功,就会努力学习多多请教老师,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坏消息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可能是天生的,但是培养坚持到底的这种毅力,其实可以后天养成。
那要怎么做呢?
比如,对孩子来说,如果孩子还小,当然也就不可能单独坚持做完某件事,所以不妨和家人一起迎接挑战。比如,一起大汗淋漓地爬到山顶。这虽然只需要花短短一天,但一样会在孩子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时候经常体验到这种喜悦的孩子,也会比旁人更有毅力。
对成年人来说也是一样,在工作之余,你可以做一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你会发现那种获得感,会给你带去极大的力量。
2.切割梦想
研究表明,有意识地分阶段设定学习目标的学生,比那些单纯告诉自己“你要努力”的学生,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常规的做法是让孩子设定一个“未来的梦想”。
比如有个孩子特别喜欢科学,所以他的理想是成为“海洋生物学家”。
但是,更高明的做法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想要成为什么前,先要做到什么。
比如,他的父母问他:“那你要怎样做才能成为海洋生物学家呢?”
他的回答是:“去海洋大学”。
再接着问:“那怎样才能进到海洋大学呢?”
把理想和目标不断分解后,就有了今天为之奋斗的理由。
长期目标需要设定得更具体吗?
目标越具体,实现的可能性就越高,人们为之努力的动力就越足。
对梦想的切割,本质上是对GRIT的坚持。
因为低GRIT的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因为自己看不到结果,所以就不会付出努力,而切割梦想,就是给他们心理依据的过程。
另外,分享职业魅力和价值,也是提升人的GRIT。比如,父母可以常常对孩子说“医生能够救死扶伤,为所有人带来幸福”“医学无国界,所以还可能周游世界呢”“热爱并沉浸于哪项研究,可是件非常幸福的事”等等,不断挖掘一个职业的魅力,就会让人拥有持久的动力。
总结一下,对概念的清晰划分,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傻傻的坚持并不比有计划的前进效率更高。成为高GRIT型的人,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保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