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确实一度因“樊燮案”而面临被咸丰皇帝下旨就地正法的危机,但最终并未真正执行这一处罚。
咸丰九年(1859年),湖广总督官文上奏弹劾左宗棠,称其控制湖南,不尊重朝廷法规,骄横跋扈,并将左宗棠称为“劣幕”。这一弹劾引发了咸丰皇帝的警觉,他下令官文严查此案,并明确表示如果左宗棠有不法情事,可以就地正法。
面对这一危机,以胡林翼、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积极营救左宗棠。他们强调左宗棠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和对国家的贡献,如胡林翼所言“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咸丰皇帝的决策。
在营救过程中,潘祖荫的奏折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在奏折中高度评价了左宗棠的才能和对国家的贡献,并请求咸丰皇帝宽恕左宗棠。肃顺等重臣也顺势进言,认为左宗棠虽有过错,但人才难得,应予以宽恕。
最终,咸丰皇帝下旨,令此案慢慢审理,给了左宗棠一个回旋的余地。官文也见风使舵,表示左宗棠虽有错,但念其初犯且人才难得,可以宽恕。至此,“樊燮案”告一段落,左宗棠得以保全性命并继续为国家效力。
虽然左宗棠一度面临被咸丰皇帝下旨就地正法的危机,但在湘军集团的积极营救和朝中重臣的支持下,他最终得以幸免。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晚清官场的复杂斗争和人情世故,也彰显了左宗棠在军事和政治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他在国家危难时刻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左宗棠确实曾一度面临被咸丰皇帝下旨就地正法的危机,但这一处罚并未真正执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