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换班的问题,和家长学生沟通很多。也深深的感到,如果你对学生好,如果你尽心尽力教育学生,孩子们家长们是感觉得到的,是会认可你的。
同时,因为自己是二个孩子的妈妈,我也真的觉得,能遇到一个好老师,是学生的大福气,真的能改变一生的大幸运。
如果,在人生的慢慢岁月里,有谁曾经点燃过你,对你有重大的影响和指引,那简直是终生难忘的。
这样的大福气大幸运,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我多么希望,更多的好老师涌现,更多的孩子能因为遇到明师而改变一生。但是,这怎样能实现呢?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件事,我在想,如何扩大这种幸运的概率,如何把碰运气的事变成自然而然的事?这也许是教育的根基所在吧?
今早,听得到的邵恒头条《 沈祖芸:芬兰为何能成为全球教育标杆?》收获很大,也给我了一个光明的答案,一个被现实证明可行的答案。
我对于教育是很关注的,通过这篇文稿的学习,我很认可,芬兰——真的是教育的标杆,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
沈老师在破解了关于“芬兰正式废除小学和中学课程教育,成为世界第一个摆脱学校科目的国家”的谣言之后,说芬兰是全球教育的“标杆”,作为跑在最前面的那个人,芬兰人自己的确爱折腾,即便它们的教育已经全球领先了,还总是推陈出新。
这就让我好奇了:芬兰教育到底好在哪,以至于它能成为全球标杆呢?
通过教育水平评价指标——经济发展合作组织OECD每三年做的PISA测试(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从2003年到2012年这将近10年时间里,一直排名第一。后来到2012年,中国以上海一座城市的参与才改写了芬兰的纪录,到最近一次2018年的测试,芬兰仍然排名第七。
通过每天投入学习时间的比较,因为芬兰学生简直是玩一样的就拿到了全球顶尖的成绩用沈老师的话来说,芬兰教育是一个“高质量、轻负担”的典型样本。
我最感兴趣的,除了质量高以外,芬兰的教育体系还非常公平:一个是芬兰的教育,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免费的,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另一个层面是,芬兰的义务教育几乎“零择校”,即便是阶层或者家庭背景有差异,但芬兰的家长基本都会选择家门口的学校就读。所以说,教育的“阶层差异”在芬兰是被弱化的。
其实刚读到这里时,我很疑惑:老师管得不严格,学生之间的竞争不很激烈,再加上整个体系好像还刻意地“去精英化”。又是如何实现在世界强国之中,教育名列前茅的?
通过沈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芬兰教育并非“不严格”,只不过芬兰的“严格”并不是针对学生,而是针对教师。
每一个芬兰教师入职,都要经过极其严格的选拔和培养。在芬兰,只有8所最顶尖的研究型大学才有资格培养中小学教师。一般来说,如果一个高中毕业生想日后成为老师,就需要经过面试和笔试两轮激烈选拔,然后进入五年制本硕连读的学习。即便是成为小学老师,也需要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
沈祖芸老师分享了一组数据:2019年,申请赫尔辛基大学教育硕士的人数高达8500人,但最终录取的只有700人,录取率只有8%。
而录取以后更不简单:每一个教育学学生,不仅仅要学习经典教育理论和教学法,还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学习目标规划设计、学习过程设计、领导力、社会性情绪、合作教学、认知科学等等。同时,这8所大学还配了好几所像医院那样可以进行临床实习的基地学校。这些未来的老师的实习经历要逐年递增:第一年入学,只需要在基地学校进行一周的实习,但是到了第五年,需要完成八周实习。
芬兰的学校只有教学大纲,没有教材。老师每节课具体讲什么内容、以什么形式上课,都有比较大的自主空间。也因为这个原因,芬兰教师都有很强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
所以你看,芬兰教育之所以出色,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在教师培养上花了大功夫。教育行业的从业者是全社会最顶尖、最受重视的人才,那你说,芬兰的教育怎么会差呢?
沈祖芸老师还说,芬兰教育最突出的一点就在于,即便已经很拔尖了,但是在整个国家层面,芬兰人依然对教育有强烈的“危机感”。
我们一直在说,重视教育、教育改革、尊师重道……可是,对于老师的严格把关,我觉得做的很不够,尤其是中小学和职业教育的老师。这些教育,涉及到三观的建立和道德底线的问题,不是有个文凭就可以胜任的。
我真心的希望,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我就知道自己的孩子会遇到一个合格的老师,而不是碰运气遇到一个好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