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我们仨》,是大学的时候,说实话那会看完没多大感觉。第二次是在《朗读者》节目上,马伊琍朗读《我们仨》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三里河寓所的往事如涓涓流水,流淌在听者心间。
许是经历一些婚姻人事,当场为之动容,我重新拿出《我们仨》,重新品读一番。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就再次失散,就这么失散了……现在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因此这本书取名做《我们仨》。
![](https://img.haomeiwen.com/i6276563/6de5d15ccbb3ee20.jpeg)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本书写着杨绛先生有对丈夫、对女儿和过往三人生活点点滴滴的怀念。整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有朴素的心疼和淡淡的感动。
在这里,我摘抄出几个句子同大家分享:
1、三里屯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走散了,我的家没了”。
2、“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
3、"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过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看着苍苍百岁老人的心声,我想起妈妈经常讲过的一句话,“五十多岁的人了,一半的身体在地里。”
每次听到她说这样的话,我内心颤抖。坦白讲,我无法接受在这个欣欣向荣的世界里,没有母亲或父亲会是怎么样,始终无法想象。
理性想来,如果真到那一天,我不会像当年失去兄长那般颓废堕落。只是,那时再回到大山里的那座老房子,我会泪流满面。
所有的繁荣,都不属于我,我也不再属于某些人,除了自己血液延续下去的生命。
从这点来说,多生孩子又有了新的意义。互相陪伴,携手面对生命的无常。
看到杨绛先生说的:
“我们仨走散了,我的家没了。”
我突然心生哽咽,白发苍苍的老人,岁月尽头一个人独守三里河寓所,仍然伏案工作,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在文学事业上,这是何等的坚韧?这是一种超乎常人理解的坚韧一种独自咀嚼黑夜和空白的坚韧。
内心的强大在于能够坦然面对生命的无常于艰难困苦之中。
合上这本书,我转身到柜子拿出一家四口的相册。
这本相册记录着我们从婚前二人世界,到后来2016年有了大宝,再后来2018有了小禾圆……相册记载着都是欢乐珍贵的瞬间,但你我知道,相册之外,每一个普通日子下,磕磕碰碰一会儿面红耳赤都是生活本身的色彩。如果我们都明白,时间在指缝中一点点流逝,唯一能做的是把握当下。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人生值得我们奋力追逐的,除了梦想和远方,还有被我们忽视的身边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6276563/8cfded4a8407e8d7.jpeg)
本周“读书”主题文【齐帆齐微课第295篇,字数1075,共累积475424字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