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江南,感觉是温暖的,哪怕是冬季也是一片葱茏,一点也找不到北方的那种萧条和苍凉,温暖是南方冬天的特色,而寒冷是冬天的本色,北方的寒风吹得耳朵疼、手脚疼,然而表面温和的江南模式却是透心凉的,湿湿的感觉粘着你,钻到骨头缝中。
记忆中南方很少下雪,都是连续几天不断的小雨或者雨夹雪,烂得让人厌烦,不过,这样比较考验一个人的定力,当我们把精力集中在某件有意义的事情上,并沉浸其中时,也是很充实,很快乐的。
周末的一个下午,应朋友之邀,一起去拜访了一位名师,我们愉快的交流,聆听老师谈古论今,一杯绿茶,茶香缭绕,老先生每讲完一段就亲自起身帮我们续茶,不知不觉中一个下午就过去了,临别时,老师还赠予我们他的书法作品,我们视如珍宝,我朋友说,老先生的作品很难得的,一脸欣喜若狂的样子。
先生的家在靠近观前的一个小巷子里,巷子不深也不曲折,很好找也很寻常,在苏州,很多巷子都是有来头的,看似寻常,却是名人辈出,卧虎藏龙,突然想起一句词:”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熟悉苏州的朋友懂的,苏州的每块砖头都有故事。
先生家的院子不大,但很整洁,大门进来还有一段回廊,进门就是客厅,客厅旁边就是书房,书架上摆满了书,桌上有文房四宝,笔架的毛笔还是润润的,一张纸展开着,空着,似乎在酝酿中,书桌边上靠窗是沙发茶几。进门的时候有一丝犹豫,想脱了鞋子,可是先生说不要紧的,我一下子就轻松起来,有些时候要讲究礼节,有些时候要不拒泥,先生给我的初步感觉就是朴实随和。
落座后,泡上茶,先生首先送了我一本书,就叫《当代印风-林尔》,原来先生是篆刻界的大师,同时也是西泠印社的中坚力量,我们的谈话也是从西泠印社开始的,西泠印社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成立于1904年,这里历任社长都是赫赫有名的文化界泰斗,我们耳熟能详的赵朴初,启功都曾在这里留下惊鸿一瞥,弘一法师也曾是西泠印社的一名会员,它是中国文化传承的载体和金字招牌,杭州有三西,西泠居其一,著名的华严经塔是它的代表,历经风雨,依然是我们眼中最美的风景。
先生谈文脉,谈中国书生的骨气和气节,谈他潜心研究的篆刻,谈文以载道的甲骨文……纵横古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辉煌,能够独树一帜,能够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我们对祖先的崇拜,以及深入骨髓的文化信仰。
今天就是冬至夜了,冬至大如年,要喝冬酿酒,中国人的文化就是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有差异,但一样的仪式感,一样的中国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