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群里经常分享一些书,我虽然受到先生的严厉批评,让我不要再买书了,先把之前买的那些书读完。书的诱惑却是我一直不能拒绝的。买书过程还有点小惊险,先是上某宝搜群友晒的图,看着价格不贵,问客服是正版吗,有货吗,答曰正版,有货。刚要下单,又发来信息说“刚卖出去了"。那就赶紧上友们推荐的中图网去瞅瞅,一看还有,数量很少,要下单的时候,又发现是缺货状态。在一阵兵慌马乱之后,还是上某宝多问了几家,终于有一家回复了说有货,赶紧下单买上。临要下班,接到网店来电,我以为那书又卖没了让我退款,谁想电话里头的年轻人说“从仓库里找出来一本,封面有一点点破损”,我松了一口气,赶紧说没事没事,寄过来吧。结果次日就收到书了,居然很惊喜,只是有一点点颜色上的差异,完全不影响阅读。
因为刚读完南渡北归,所以对号称南渡北归续集的本书很感兴趣。这名字起得也好,由于以前读过赵越胜的《燃灯者》非常喜欢,这本应该也不差。
书不厚,所以很快就读完了。说实话,可能期望有点过高,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精彩。
渡海传灯,200万人口一下子蜂拥到狭小的岛上,那些本来身负绝世才华、满肚子锦绣文章的读书人一下子太多,大学、研究院一共只有那么几个,大部分人还是进不去的,只好屈身去岛的南部、西南、东南的城市或乡村,找个中小学、师范教书,作者杨渡就是个普通农家子弟,由于这一份因缘,高中时期接触到了渡海的饱读诗书的先生们,于是这些精神领路者,寒凉时代的暗夜传灯人,把文化的启蒙点燃了孤岛一大批农家孩子们的心房。后来又做记者,来国内进行深度采访,笔下写了一些有交往的报社负责人、作家、诗人等文化人的形象。
杨渡是个记者出身,这本书语言非常朴素,和野夫为本书写的序语言风格完全两样。
书里有一章节《荷花池畔长谈》,是写报社主编余先生,余先生在英国留学,抗战爆发第一时间赶回来报国,他是常州武进人(又是武进,江南文化之乡,我们之前去武进参观一个历史名人馆,足有三四百位),这时作者杨渡感叹他回国共赴国难,回程的艰难险阻历尽波折,余先生听了淡淡地说:
“没什么,我们那时候的青年都是这样的,国家有难,拼了命也要回来一起抗战。国家没有了,我们在外国人面前根本抬不起头来。”
这就是那时候的文人风骨,不分党派不分你我,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沉静的旅人》写电影《恋恋风尘》男主角王晶文的,他是一个沉静的人,暴得大名之后,淡出影坛,余生再未演过一个角色。
人生如果是一个旅程,我们都是旅途中的旅伴。结伴一起旅行,时间到了,我们就会下车,各自归去。而晶文,仿佛拍完了他的电影,结束了他的旅程,就要先回去了。
一个沉静的旅伴。我们从来不觉得会失去他,总以为他一定在一旁,等我们都走累了,喝醉了,他一定有一杯热茶,一杯咖啡。
看到晶文,我心里有强烈的共鸣,我身边的友人们就有一位,和声细气春风化雨,平时很安静,感觉不到其人的存在,可是一旦从我的生命里失去了,心里仿佛《三体》里三维降二维变成平面的画一样,空的难受。
”民族文化终究不同于经济、政治,它是需要有人,有生存的地方,有小小的学园,有可以教育孩子的课堂。有课堂,文化的根脉就可以存活下去,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在每一个生命的根底处,开出文明的花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