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至死都是十八岁

至死都是十八岁

作者: 纫秋文娱 | 来源:发表于2019-08-02 19:22 被阅读0次

    至死都是十八岁

    年轻条条是路

    堕落也酝酿起诗意

    夜夜是白天的阴影

    涂抹层层

    像果酱一口口吞下小麦

    一个人真正走进了你的心灵,却不是你身边的人,而是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明星。音乐,隔着时空和人进行无距离的交流,使人撕破时空的局限,不再寂寞;使人可以暂时得以喘息,甚至堕落。有时我觉得堕落也是一种成长,只要不是长时间的堕落,它总会在之后升华成财富。这是感情的辩证法吧。

    人,看得太清楚的话,看得太透的话反而失去了拼命谋生的莽撞。

    前几天突然空前地体味到了死的感觉:绝对的消失,分解,任何人也无法再接触到,你经历过的哪怕在地上的一个脚印都会突然被抹平。世界从此没有你的呼吸,你陷入空,净空。在活的时候体验如此的感觉,如果真的是体验到了的话,是会多少觉得恐怖的。你也会觉得,活着真好,活着一天就赚一天,哪怕所谓的堕落也是在体验生命。

    父亲的死让我对死亡这个东西产生了兴趣。时不时地会不由自主地看这方面的事情、书籍,思考所谓的死亡究竟对于人有什么影响。我觉得这不是一件无用功,而是挺有意义的对生命的负责所做的义务之一。

    人,渺小而孤单,畏惧突然的黑暗和异样的独处。还好,死去的人并没有对现世的人完全消失,留下被抽象为文明的东西,化身为各种称之为艺术的作品,让我们认识欣赏,为之叹为观止。作为个体的人,如果不经常与身边的人发生频繁的交往,必然会沉浸在与远方的人或死去的前人的交流中不能自拔。当然,积极入世大体上是不错的,人,最终从根本上也无法完全脱离影响他的时代。你可以不管时代,但是时代却会不停地来管你,影响你。

    虽然没有看过《荒岛余生》,但我可以想象得到一个人幸存在孤岛后面临的绝对孤独。他要拼命使自己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生活才会得以每天从容而过。而从另一些书上得知另外的事情,大意是一个被判刑好几年的囚徒回到家后,妻子问他在里面怎么过的,有没有想家人什么的听起来对囚犯看似应该很正常的反应,而这个囚徒从容地撒谎说在里面每天都想家人,思念妻子,到现在还一直爱着她。事实的残酷是这样的:囚徒将自己的生活压缩到简单至极的劳动吃饭睡觉,根本不去想家人,每天简单地像一个机器一样地渡过枯燥无味的监狱生活,他要达到的目的是用简单的习惯让时间相对变短,牺牲掉自己的感情、欲望去获得心灵的真空与平静。不然的话,他如果整天思念加哀怨,定会度日如年,没个好心情,没个好身体,可能熬不过这个坎儿就自己把自己耗死了。

    两个例子其实并不构成矛盾,毕竟在岛上的人,还是自由身,只是一个人而已;而在监狱的人则背负着沉重的精神与肉体负担。在我看来,前者努力振作将生命过得有人情味儿,对着非人类的物谈话以排遣孤寂,与后者将生命尽显粗糙与简单而使时间缩短,都是在适应环境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积极应对生命出现的危机的方式,异曲同工。二者都没有对生活绝望,只是走了两个极端而已。

    而这两个例子也是极端的例子,独居荒岛与长年身陷囹圄都是普通老百姓一辈子很少会有的遭遇。通过这两个例子,反现出普通人在普通生活里的不能感知生命的可贵这一悲哀。生活翻炒的都是那么几件事情,有限资源与无限欲望的矛盾下,人就为了眼前的所求而无知地消费着自己独一无二的存在。应该如何去迎接生活,怎么做都嫌不够,一天一天,过去就永不再来。这是人生于世的大悲剧,所有的清醒最终也会汇聚到这一悲剧上来。人,无法再重来,且行且珍惜是在自慰,难得糊涂是在麻痹与畏缩。作为个体的人,还能做什么呢?

    如果到头来,一切尽成空,这只能说明人本来就是一个过程的存在,或者存在的过程,没有终极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过得不痛快,是因为他们承受不了痛,因为痛快是要先痛了才会快乐。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痛苦的白骨累累而滋养出来的昙花一现。一个和社会隔绝的人,不成意义,也难得幸福,当然,傻子和疯子似乎是两个例外;一个只知道向社会妥协的人,只能沦为他人的棋子,从未体会过作为一个人的幸福和痛苦。热爱生活,首先要明确的是,自己要为自己的每一个行动和思想都高度负责,这样才不会虚度。

    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放弃的,但是,放弃了生命,就再也无法再放弃了,就失去了放弃的权力。除了放弃生命是一种彻底的丧失,放弃也是一种拥有,拥有放弃,才可能真正活过。留下的统统带不走,还好,我们会有留下的足迹。抱着如此的心去生活,真正能够体会到每一天的重量,是一种充实,也是不管明天如何,今天已经是生命最后的一天。所以,如果一个人没有把握已创造的东西定能流传千古,就没有理由强大到要去主动提前终结自己的生命。不值得,简直会沦为闹剧。走了,好歹要留给后人不可取代的事物。

    所谓每一天都是生命的最后一天,不是望文生义地解释成我们每一天都要怀抱明天就是世界末日的想法去努力生活(那样太疯狂了,人会无法承受的),而是基于以下认识形成的思考:今天是无法再重复的一天,在我的生命里,这一天一旦过去就成为它自身的死亡,即它自身的最后一天,因此每一天在我的生命中都是它自身的最后一天,也成为我自己最独特和不二的一天。这一天证明了我的存在,我的感觉,我的唯一性。它是如此的不可再见以致于显出疯狂的可爱笑容,我没有理由不去怀念它,正如人类因为成长而喜欢怀旧一样;而我也没有理由为这样的日子总作停留,因为我不能用下一个今天的生命去单纯地怀念上一个今天的生命,那样会不公平的,会让下一个今天太没有存在感与价值感。

    如此以来,每一天都是不可替代的新鲜,而我们,没有挥霍的资本,因为,一辈子,太短了。村上春树所抱持的至死都是十八岁的信念,我想于此处也得到了较好的阐释。十八岁,永远的好奇与蓬勃,永远的善良与博爱,永远的怀念与向前。

    天天都是十八岁,向后,也向前。

    4/4/2014 1:19:36 AM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至死都是十八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per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