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有幸成为最后一批中师生。那个年代,考上了中师就意味着拿到铁饭碗,从此告别农业户口,拥有一个让人羡慕的非农业户口。
当年我拿到中等师范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在村里引起不小的轰动。清楚地记得那时正值农村双抢,我和我母亲正在一个位于路旁的水田里干活。班主任骑着自行车来到水田旁,我正在低头插秧时,他喊住了我,他把录取的消息告诉我的时候,我还半信半疑。毕竟当年只有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考取。后来在老师的一再确认下,我才清醒地意识到我考上了。
村里的人得知我考上后,纷纷过来道喜。每天都有大妈大婶们将家里的鸡蛋用红布包裹好送到我家。在当时物质匮乏的年代,鸡蛋是唯一能表达祝贺的礼物。除了村里人,亲戚们自然会来的。有给我买新衣服的,有包红包的,那热烈程度远远甚于现在的孩子考上大学。为此,母亲还特地为此大办酒席。记得母亲当年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我考上了,弟弟妹妹就有希望了。!"后来我当了老师后,不仅改善了一部分家里的物质条件,而且给弟弟妹妹树立榜样。妹妹和弟弟也终是不负所望,分别考了大学。我家姐弟三人都考取的事,也成了村里人用来教育小孩的很好的例子。
十六岁那年,我顺利地跨进了师范的大门。当年的师范生都是各个学校的尖子生。在这儿,他们仍然勤奋好学。不仅文化课学得非常好,在音体美各方面都是佼佼者。寝室的过道下,有他们手棒书本彻夜学习的身影;艺术楼里,有他们放声练歌的画面;体育场上更有他们浑汗如雨的运动情景。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师范生,那是小到连写字都必须严格要求的。所以师范生们都能写得一手好字。我想这一点,恐怕是现在很多重点大学的学生都比不了的。也正是当年在师范的多方面知识的学习,使他们能很好地胜任后来的工作,并且能成为各个学校的中坚力量。
师范毕业后,大部分学生都任职在农村的小学里。那时的他们才十八九岁,可他们却要走上工作岗位,任职在最贫穷落后的农村小学。我刚上班的第一个学校是一个村小,教室的设备是极其简陋的。窗子上连块玻璃都没有,遇到下雨天,那些用来遮挡风雨的蛇皮袋根本起不到多大作用。学校唯一能供水的地方是一个土井,一到下雨天井水便混浊不堪,只能把水打回来,然后用矾使其沉淀。学校的老师大部分都是一些明办教师,没有经过什么系统的理论学习。因此学校的大部分工作都落在我的身上。除了一个星期二十多堂的文化课程外,还要担任学生们音体美的教学。
一些不甘心一辈子待在农村的师范生们则另谋取其它出路。毕竟当年他们都是班级最优秀的学生,当他们看到那些曾经成绩不如他们的同学却通过上高中然后考取好的大学时,那种心情是五味杂陈的。虽然起点低,但师范生们都有一股拼搏的劲儿。有一部分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公务员,还有一部分人继续深造,顺利地成为一些知名学校的研究生。同学聚会时,不难看出他们在新工作岗位上仍然是出类拔萃者。
不管师范生们的后来工作是什么,但当年三年中师的学习生涯应该能影响他们一生。不怕苦,不气馁,有着奋发向上的拼搏劲。这就是师范生们的精神。
时代在发展进步,中师生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了。但那个年代的他们确实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他们为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把自己当尘土一样掩埋,并且一年又一年。
向中师生致敬!愿历史能铭记你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