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随笔散文想法
《月亮与六便士》:超脱于物质世界后,他找到了灵魂的自由

《月亮与六便士》:超脱于物质世界后,他找到了灵魂的自由

作者: 杨北寻 | 来源:发表于2020-05-27 21:21 被阅读0次

    亲爱的艾米:

    我想你会看到我已把家里的一切都安排妥当。我已把你的嘱咐转告安妮。等你和孩子们到家的时候,晚饭会为你们准备好的。我无法在家里迎接你们了。我已经下定决心,要同你分开生活,明早我就到巴黎去。等我到巴黎以后,我再把这封信寄出。我不会回来了,我不会改变我的决定。

    你永远的

    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

    在遥不可及的理想和物欲横生的现实世界之间,你会如何做出选择?

    这向来是柔软内心与客观坚硬世界的碰撞。

    不管选择哪一方,似乎都是会受伤的。

    选择了六便士,就会被放不下的远大执念时时牵扯。选择了月亮,似乎我们也都未能够拥有充足的勇气去舍弃耐以生存的物质生活。

    山本文绪在《蓝另一种蓝》中说,“人有时候真是奇怪,选择了的会后悔,放弃了的会遗憾,但完美是一种理想,而不可能是一种存在。”

    我们大多人焦虑茫然的痛苦之处不就是如此,拥有的不满足,想要的没勇气。在努力累积六便士的生活里去憧憬一个美好愿景,却又在仰望理想的时候,向现实低了头。

    理想与现实难能两全,二者不可兼得,无法达到心目中的追求的完美生活,终还是会被它牵引着将愁绪循环往复。

    而什么是理想完美的生活?看了《月亮与六便士》之后,我们明白,这在于自己的心态与选择。

    一个人真正明白了内心,找到了方向,他可以心无旁骛地去追寻梦想,不惜牺牲一切代价。那个时候,金钱名利与爱情,于他已经算不上是诱惑了。而他怀着一颗固执而简单的心怀去追寻的生活,又何曾不是他想要的完美?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在某一天,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放弃了金钱与名利,离开了妻子与儿女,留下短短几行字,从此不顾一切就此离家出走。

    他为了追求画画的自由,尽管穷困潦倒,被人诟病,他也做到了真正的超脱于物欲世界,大胆执着地去追逐自己的那一方月亮。

    01

    40岁的同龄人早已落入舒适的窠臼

    而他义无反顾奔向他理想的无人荒岛

    并非所有的人都和我一样,大部分人都满足于他们所做的那些平凡的事。

    那一年,斯特里克兰德,40岁,是一家银行的证券经纪人,他有一位爱他的妻子,还有一双乖巧可爱的儿女。家庭和睦、事业稳定。

    他过着一帆风顺的生活,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会继续平稳着按部就班下去。然后,随着时间流逝,他的儿女慢慢长大,他与妻子相携而老,他会在这样朴实而温馨体面的平常里,过完自己的一生。

    这样40岁斯特里克兰德的形象,大概是现实世界里大多中年男性的翻版,他们行走在人生的中间阶段,生活和事业早已定了型。

    我们能够从他们现有的轨迹里去窥见到他往后的人生,那该是平凡幸福让人羡慕憧憬的。人人在年轻的时候不都渴望这样的40岁生活画面?

    那么,在这样看来,这样的日子里,任何突然要发生的大转变,都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是飞来横祸、毫无价值意义的。

    也正如书中“我”所阐释的那样,这样安逸祥和的生活具有社会价值上的认可,涓涓细流最后汇入大海,就像是一个人最后的“寿终正寝”,这是完美的结局。

    可是,大海沉默不语,却也会突然带来不可名状的躁动。

    他啊,终是会想象着在平静的日子里去渴望一段冒险的旅程。

    对于沉默寡言、不善交际的斯特里克兰德,在他的内心深处,早已埋下了这种冒险种子。

    在40岁这一年,他为了画画,舍弃掉了现有的一切,身揣100磅,只身一人去到巴黎,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安稳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大大的转折。

    02

    自私冷漠无情的背后

    是一颗自由无牵绊的灵魂

    我必须要画画。我控制不了自己。如果一个人失足落水,那么他游泳技术好不好并不重要,反正他必须挣扎着游上岸,不然就会被淹死。

    当小说中的“我”带着斯特里克兰德太太的嘱托,去到巴黎找到斯特里克兰德时,这是他对“我”所质疑的问题的唯一解释。

    他要画画,在年近半百的时候选择去做这样一件事,从此放弃身份与地位,抛下妻子和儿女,这在旁人的眼里怎么想都是件荒唐可笑的事。

    所以,人们质疑他的说辞,认为他不过是在狡辩,在制造谎言。

    可是,那又怎样呢?

    当他决定抛下脚下的六便士生活,他已经和过去划上了界线,从此,他只是他,任何外在的物质或是言论上的审判都似是对他造不成任何影响了。

    “我不说别的,但你总不能一分钱也不留下,就抛弃你的妻子!”

    “我已经养了她十七年,为什么她不能试着改变一下,自己养活自己呢?”

    “即使是这样,你总得想想你的两个孩子,他们哪里对不起你了?难道你不爱他们吗?你的两个孩子多可爱呀!你不会要和他们断绝关系吧?”

    “他们已经过了许多衣食无忧的日子,大多数的孩子都没有享受过这种优待......不过现在他们长大了,我对他们已没有特殊的感情了。”

    自私吗?冷漠吗?无情吗?

    人们对他的离经叛道、不负责任极尽谴责,但是斯特里克兰德却也不做任何反驳,他对别人的看法和世俗的审判早已毫无所谓。

    试想将他放进人从众的世俗世界里,人人站在道德高点来作出评判,他的哪一项作为都能够成为罪责将他湮灭。可是,他不屑一顾、满不在乎。

    “他就像是一个浑身涂满油的拳击手……传统礼教对他完全无可奈何……于是他就获得了一种自由。”

    他像个怪物在一个自由无约束的境地里畅游,可是看着他的洒脱到近乎失去人性,不免又让人产生怀疑,真的有人可以忽略掉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全然无视他人吗?

    斯特里克兰德就是这样的人。

    他对待亲人冷漠无情,在后来,我们看到他对待朋友对待爱情的态度亦是如此。

    在他生命岌岌可危的时候,是斯特罗伊夫主动向他伸出援手,将他从生死边缘上救过来,而得到救济的斯特里克兰德却丝毫不以为然。

    他在后来招惹了斯特罗伊夫的妻子布兰奇不说,后来布兰奇不堪思想重负而死,他也依然对其毫无愧疚之心。

    在他看来,不管是斯特罗伊夫还是布兰奇,他们的作为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无关于他。

    一个人需要怎样的境界才能够做到如此的自由无牵绊?也许,正如书中所写那样,他的灵魂早已脱离了肉体。

    我想,他自私冷漠的缘由,也许是,他早已丢弃掉了自己的外在躯壳。

    03

    也许

    脱离物质世界来看斯特里克兰德

    才能达到真正的共情

    有人说,现在还有人站在现实世界的道德至高点谴责斯特里克兰德,那他应该是无法读懂《月亮与六便士》了。

    是的,斯特里克兰德毫无人性的作为,放在现实里毫无疑问是受尽唾骂的存在,他所作所为都太过异于常人,他是人民眼里的怪物、疯子。

    “抛妻弃子,还招惹了别人的妻子,为人孤僻又怪异”的他,若活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他可能早已被舆论的指责万箭穿心了。

    可是,书中的重点并不仅在于道德层面对于人性的探讨。毛姆表达出来的远远大于此。

    试想,为了刻画“月亮”对于“六便士”的不同印象,作者也可以描写一个善良虔诚的人物,他为人正直勇敢,待人接物真诚纯良,有一天他也抬头看见了自己的月亮,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旅程。

    那然后呢?若是这样的刻画,倒失去了很多的体验冲击。这样的人物倒像极了我们日常生活里那个毅然辞职去追寻诗与远方的文艺青年。

    这样一想来,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德,鲜明个性太过异类,倒更能够带来想象与深层次的思考觉悟。

    我们从他荒唐可恶的行为里看到一颗强大忘我的心灵,我们在一个怪诞自私的家伙身上看到少有人拾起的勇气能量。

    他真正的脱离于世俗,无视人们的眼光。他为了心中的月亮,可以真正做到心无旁骛,一心执着,从不垂头丧气。

    他把自己流放到太平洋的一座岛屿上,潜心画画,不问世事。在塔希提岛的那几年,他终于得到了心灵的安放,创作出了他的理想世界。

    纵使在人生的最后一刻,疾病缠身、双目失明,但他总算是完成了使命,他终于找到了自我。

    灵魂得以安息,那死亦有何怕?他命自己的妻子爱塔在他死后,将那副壁画也烧得一干二净。他用尽心血与气神的创作,化为一摊灰烬。

    别人为此惋惜,可是一个人真正的找到了自己的那一轮月亮,那已足够。至于那副杰作如何处置的问题,那是他自己的作品,他看过了,满足了,毁掉与否,那又与他人何干?

    这是一个真正追求精神世界,脱离于肉体,灵魂至上的一个人了!

    04

    世界上可以最终企及自己梦想的人真的很少

    我们的生活一成不变,很淳朴

    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了眼头上的月亮,又继续低头去拾起赖以温饱的六便士呢?

    斯特里克兰德的形象深刻在于,他有“舍弃掉物质世界的一切而义无反顾去往精神家园”的勇气胆量,他看似不受待见的外表下是他超然物外的一颗自由、无法被限制的灵魂。

    这是置放于极端点上的一种刻画,勇气难寻,灵魂高尚。可转而一想,这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中不乏追逐月亮的人士,可又有谁能够做到像他一样真正放下脚下的六便士生活呢?

    书里都是典型,他们能够完成我们梦寐以求或是想也不敢想的幻想,我们为此而倾佩不已、常常自省。

    可也如王小波在《黄金时代》写的那样,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我们一天天老去,奢望随着天上的那轮月亮忽明忽暗,我们不得不承认,世界上最终可以企及自己梦想的人真的只是少数。

    那么,在理想与现实里徘徊的我们普通人,需要去追逐斯特里克兰德的足迹吗?

    斯特里克兰德40岁才执起画笔,我想20多岁的斯特里克兰德应该如我们一样,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有过徘徊与焦虑,在月亮与六便士间有过妥协和煎熬吧?

    他的不同,是他到了人生的下半场,他毅然选择了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毅然从现实的矛盾里抽离出来了。

    在他那个年纪,他已经经历过人生的婚姻、事业,他将世俗的约定俗成经历了大半,那个时候他经受了现实,是不是也更能够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而我们大多数,20多岁的人,没有40岁的阅历和胸怀,复制他的轨迹是否显得早熟稚嫩?对于20岁的选择又是否就是正确的?

    那40多岁的人又还能够像他一样拥有底气去忘我奔跑吗?

    显然,书里的启发我们都无法照单全收,也无法妄想着像他追逐月亮一样去付诸于实践行动。

    “因为就他而言,别人看来美好的生活对他自己可能毫无意义,他那种直指本心的生活态度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所以,也许我们现在还是不应该着急,也许,斯特里克兰德的故事教会我们的应该是,饱有直面精神世界,固守心灵家园的恒心和毅力。

    我们都是在一路走一路感受的过程里,慢慢找寻到自我的。可那样无关他人的评判,无感世俗的审判眼光,一心只在意自己在意的事情,需要修炼的心怀。

    我们没有斯特里克兰德的天赋,也没有这样的阅历和修炼的心怀,这个时候最好的也许是:抬头看月亮的时候,也不要将自己的本心给丢弃了。

    现实实苦,但至少我们愿意相信还有更好的人生。还未曾达到完美的状态,但好在我们现在不至于丢弃了一颗理想心。

    “愿我们永远都保留做梦的权力,永远不要遗失了心中的那个月亮。”

     -The End-

    图片:pexels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月亮与六便士》:超脱于物质世界后,他找到了灵魂的自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pgg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