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在一期中说三本书,不得不说这三本书带给我的影响还是很大。
若按时间来说,我首先读的是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
柏杨先生最广为人知的便是这本《丑陋的中国人》,他自己也说,是因为看美国人和日本人写的《丑陋的美国人.》《丑陋的日本人》而有了写这本书的念头。想做中国人的临头一棒,打醒人们的美梦。书里不仅有柏杨的文章,还收录了一些当时的评论。
正是这些评论激起了我的情绪。
我看到的,是柏杨的拥护者和批评者展开的一场大战,宛如一场过去版的网络骂架,争着一些无意义的话题。而越显出这本书的毛病,有批判而无反思,似乎作者脱离了中国人这个群体,以上帝视角谈论中国。
终究还是没点出病灶。
而前不久在kindle上读的《自由在高处》相较而言公正不少
作为一本杂文,包含社会的各个方面,让这本书的力度加强不少,与《丑》相比,本书多了不少引用。而在谈论国内现象时,也多了几分公允。
相比丑陋这个难以说明的话题来说,自由无疑更有探讨价值。若无自由,何处谈丑陋。
今天的真正重点是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
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第一眼看到小波时并不怎么买账。黑白照片配上一张大众脸,简直就是上个世纪普普通通的一员。很长时间内,我对小波的印象,还停留在第一次看他杂文时的不满。曾经的我,总向往美好的诗词,觉得文学以外的书都无需多在意。
而当时这本书简直让我难以卒读。
由于曾经被传观念所束,对书中提到的同性恋等等都不屑一顾,而《黄金时代》更是加重了我这种观念。
当时觉得他就一俗人。
但正如小波说的
国学这种东西实在厉害,最可怕之处就在那个国字
大家都说对的东西,你敢说不吗。有一些时期,每天都是愚人节。而我看到的许多人,还在开心地过着愚人节。
传统有好有坏,国学有美有丑。
又想起柴静《穹顶之下》被封杀后两种不同的反应。
政治老师用自己的课偷偷给我们看,而我们接受的其他教育是“柴静煽动人心,受了美国人的指使”
什么锅都往美国人身上推
若每天都沉浸在美好的虚构现实之下,宛如哲学中的快乐箱,忘了是非虚实。我想《穹顶之下》指的不仅是头顶的天穹,更是一方罩在我们头上,无形的虚构之顶。穹顶之下,我们难抬头望一眼月亮,只能追寻简单快乐的六便士。
大多数人是沉默的,并将一直沉默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