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经常回忆过去的时光,那飘远的思绪,总是时隐时现!
从小家里条件一般般,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在三线城市里过着普通人的常态生活。父母虽然双职工,但那时工资还要每月寄回老家给奶奶生活用,还要不定时给姥姥补贴,所以工资到月底都是捉襟见肘,省着花钱早早种在我幼小心里。物质上仅仅够三餐温饱,生活上谈不上丰富多彩。对于吃的东西,用的东西,能省着吃省着用,就绝不浪费。衣服只有过年时做新的。平日里,穿着极为简朴,四季就四身衣服,几乎没有换洗备用的。晚上换下来洗干净,早晨再穿上。
大家生活都差不多,彼此彼此。这样一种氛围一种环境,想吃好的想穿好的,都没有钱也没有条件。同学里有个上海知青的孩子,穿的用的可以引领班里的时尚,总能吸引我们这些“土包子”目光。对于“洋气”理解,就是从上海妹的穿着开始的,从那时起就知道上海人是时髦代言人!
人们说,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是从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这点上我深有体会。节俭的生活,成为从小到大一个美德,也深深扎根我心。不节俭不行啊,家里不富裕,也不可能让孩子随便吃穿用。日子虽然苦点,但还是有一些美好的印记,铭记于心。比如,冬天滑冰滑爬犁打雪仗。比如,课业压力不太大,有大把时间出去玩耍。女孩子们都喜欢踢毽子跳皮筋打沙包,等等。童真童乐,在每天不太紧张学习,较为愉快的游戏中度过。身体很少长病,精神也丰富有趣。玩伴们建立友谊,如老铁们般,成为一辈子的朋友。
每每回忆过去,心中总能泛起涟漪,眼睛湿润。人到中年,在异地,不经意回想起少年时代的生活场景及朋友同学那些事,还是仿佛如昨日,历历在目。家乡,早已在心里扎根了。那里是心底里最深的牵挂最深的印记最深的情感脉络之地。
看到身边同事朋友的老家就在附近几公里之内。守着父母,守着同学,办事起来,朋友多关系也多,一直以来我都羡慕不已。也为自己在外地求学工作成家,身边无亲人无同学朋友而深深遗憾。有时这种感觉很强烈。此刻,就想着当初的决定是否正确。为什么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出去闯荡。一个女孩,离家近点不是更好吗?!有人帮也可以帮家人,多好啊!自己在外的苦,从未跟家人说过,也从未向外人诉说,只是在日记里写写,就像今日一样写下来。跟自己说:自己拿着主意自己决定的事就不要后悔和埋怨。
年轻人有无限机会和选择,这是好多中年人羡慕的地方。但对于个体而言,选择了一种可能,那他就会失去其他无数可能性的选择。我经常想,当时如果有人指点一下,我也许会选择另外一条道路。
我自己的坚决,有了这样一个结果,有了这以后几十年的孤单寂寞和遗憾:对老人来说,没有尽心尽力照顾孝敬;对孩子来说,也缺乏老辈爷爷或姥爷们的疼爱。离家远了,空间距离远了,情感密度小了,亲情变得淡了。
对于过去十八岁之前的记忆,时而想起,萦绕不散,我想这就是乡愁乡思吧。现在父亲和哥哥都不在了,我把母亲接来了,我们母女俩在一起了。想想,人最后都是与亲人离别中渐行渐远,心中好凄凉。好在,有母亲在身边。
母亲乐观的精神始终是我的压舱石定海神针。
“快乐生活”,这是她的口头禅。对于近80岁老母亲来说,现在的她,很知足。吃的用的,想怎样就怎样。
“赶上好时代了。还有啥愁事!”是啊,我们现在很富足,有房有车生活富裕,这就是好生活。
心中过分考虑未来,于事无补,于心不畅。过分考虑过去的事更是没有必要。回忆过去,为了更加珍惜现在幸福时光。
生活在当下,比什么都重要。那遥远的思绪仍然不定时会飘进脑海,这是人的基因代码是血脉传承,刻骨入心的。记忆片段不断闪回,心中念念挂怀,总是好的。因为,我知道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哪里。我始终没忘记,那个潜藏心中的丝线,就像高空飞翔的风筝,绳子的一端始终在远方,那个叫乡愁的地方,那里经历过人和事,那里的朋友玩伴,那里的一方水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