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放学以后喜欢和我谈谈学校里发生的事,昨天晚上也不例外。
昨天晚上是例行的周测时间,儿子谈到了他的作文。
作文的主题是贾平凹在《自在独行》的一段话,“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要求就这段话写一下当代青年的认识和感想。
儿子说,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被这段话击中了,他的内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儿子说,他突然感到自己很贫瘠,精神世界的贫瘠,学习生涯的十二年来,他反思自己,究竟学到了什么?他只是一个为了考试而长大的孩子,他为自己感到悲哀。
儿子说,看到这段话时,他下意识地想到,这篇作文题材可以写成散文,可是由于自己的积累太少,他写不出言之有物的东西。
儿子说在考场上,他思考最多的就是曾国藩,曾国藩考上进士以后进入翰林院,才觉得自己苦读多年,只是一个会作八股文的“小镇做题青年”,基本没有读过其他的书籍,见识十分粗鄙。
儿子还提起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毛主席对《共产党宣言》的注解。毛主席一生读过很多种版本的《共产党宣言》,每读一遍都有自己的理解。以至于后来每一种语言的这本书都写满了毛主席的注释。
儿子说,他从来就没有像历代先贤一样,仔细地读过一本书。初中之前的读书多数是因为故事情节的吸引,根本没有让书籍在心里留下些什么。步入高中以来,他更加功利化,只把成绩看成了自己的目标。
他说,当他剥去自己的外衣,发觉他根本就没有自己,他感到异常的空虚。那一刻,他才恍然明白,这个世界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一些看似没有用的东西,因为,唯有这些才能让自己丰富起来。
繁华过后,只剩下寂寞。
昨天的谈话进行了接近一个小时,我突然感到十分释然。
我不再担心儿子像行驶在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他内在的自我已经觉醒了,这个十八岁的少年,已经超越了同年龄阶段的父母,他渴望成为一个有理想的青年,并且践行下去。
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或许不一定成为现实世界的成功者,但是他不会轻言放弃,会一直沿着这条道路前行。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