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想改变,问题就越顽固
(自我调节时的对抗心理)
这一章呢,讲的是一位失眠者,为了让自己睡着想了很多的办法,甚至看了医生去吃安眠药。即使是在安眠药的作用下助眠了,睡是睡着了,可是第二天完全提不起劲,非常的影响工作,所以他非常的苦恼。就找了一位老师,老师告诉他,别睡了。其实当我们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就很奇怪呀,为什么呢?我来找你是来解决我睡不着的问题,你让我别睡了干嘛?接下来老师是这样说的,既然你睡不着,那不如就起来读书,工作,刷剧,就当时多了一段自由支配的时间。就像老师所说的,因为你一直很想着睡着人就是处于一个紧张的状态,反而会更容易失眠。老师说了一句话,是这样的,如果有一个问题一成不变,或许是你做了什么,才维持着这个问题的存在。
下面又是另外一个例子,是一个小男孩儿。他从小就不爱讲话,特别的内向,家里来人,他也不吭声,不主动叫人,也不接话,家里人想了很多的办法,送他去上课,练口语,练胆量,去医院检查等等,但是他依旧还是不讲话,直至后来父亲生气了,冲他发了脾气,骂他是个哑巴,被骂了几次之后,这个小男孩儿就越来越不讲话。直至他上了大学,家里的姐姐跟弟弟的同学聊天,才发现在同学们的眼里,弟弟是一个非常的开朗,会撩女孩子的一个男生。
其实就像我们自己生活中会遇到的一些事情一样。当你本来很想去做某一件事,但是当别人提出来让你去做的时候,你可能就不愿意了,心里想我自己做可以,但是你叫我做,我就不愿意了。但是抛开这些想,其实这件事情我最开始是很想去做的,我也愿意去做的。那么为什么当有一个人介入,他让我去做的时候,我就不愿意去做了呢?可能是不希望被别人支配,可能是有了反抗叛逆的心情。
因为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我今年带的是小班的小朋友。有很多的家长都会说,我们家孩子好像听不懂话一样,我跟他说了,他不会去做,我跟他解释了呢,他也不理我,我让他往东,他偏偏要往西。孩子们总会做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比如说明明在那里做的好好的,却突然开始动手去打别的小朋友。可能大家玩拼图玩的好好的,他突然就把别人的拼图抢过来了。可能大家正开心的搭着积木,他突然就把别人的积木推倒了。
家长们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师们也经常遇见,但是一般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做呢?我相信大多数都会去呵斥或者说是制止这样的行为,甚至有些脾气不是很好的家长会开始骂人,甚至动手。但是当你去制止他的时候,他当场可能会有所收敛。或者直接撒泼打滚,耍赖哭闹。但是反过来,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他会去做这样的事情,他做这件事情的理由是什么呢?有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瞬,只是我们的主观意向,比如说在班级里有一个很活泼的小朋友,有的时候他喜欢摸摸别的小朋友,或者说是去拍拍桌子。有些老师就会觉得这个孩子不是很乖。甚至觉得他有一点烦。但是为什么他会做出这样的行为呢?
我们班就有这样的一个小朋友。有一次在他做出了不恰当的举动之后,我把他拉到了一个小房间问他,我说你认为这样做对吗?你为什么这样做呢?他最开始是不吭声,然后我就陪着他坐在那里,我跟他说,我希望你能给我一个理由,我不会批评你,我也不会骂你,我只是想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他告诉我,他其实并不是想要去打那个小朋友,他只是想要和他一起玩。在拉扯的过程中,小朋友不小心摔倒了。在老师的第一眼看过去,好像就是他是拉别的小朋友,把别的小朋友拉倒,有些老师他会不去了解事情的经过,包括摔倒的小朋友只会哭闹,说老师他拉我,老师他推我。成人的眼中都会有一个被害者和施暴者,人往往都会站在被害者的身后去指责施暴者。其实这么说可能有一点过激。小朋友不能称之为施暴者,但是以这样的一个立场,他只能站在这样的位置上。当你去批评他,你告诉他不可以这样做,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下一次我不要看到你在做这样的事情。他不明白,他不理解,就像你如果不去问他,你也不知道,他是想要去和另一个小朋友做好朋友一起做游戏。反过来说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意愿,而旁人是不应该去左右他的想法和意愿的。
有的时候当我们非常迫切的想要去解决某件事情或者某个问题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跳出来,从问题中跳出来,从事件中跳出来,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冷静下来去分析问题为何去发生,为何存在。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着急去解决问题,去看透问题。反而应该问问自己为何如何,应该怎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