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乞讨这个行当,每个人都不陌生,好手好脚的也有,残缺不全的也有,可以说花样百出,难辨真伪。真假没有绝对的界限,真就是假,假就是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我碰到最多的,还是二十一世纪这个时期,这与我当时,天天走街串巷跑业务有关。而其它时期,并不是说没有,只是我没有见到而已。
假如把乞讨者称作东家,那我们就应该叫做客户。站在东家的角度来讲,很多都是有着不同常人的经历,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连吃饭穿衣都成问题的那种。但对于客户而言,要辨别东家是真是假,如果不冷静地去查言观色,有时候会被轻易蒙蔽。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着装,根据我在街头巷尾见到的,基本上就是两种情形:第一种是年轻人,学生打扮,大多数年龄在十七八岁,到二十岁左右这个阶段。如果是流动的,当他们遇上你,都有固定的台词:“我是某校的学生,因钱被骗,求点车费回家”。如果是定点的,一般都在地上写满字,其意思也是如出一辙:“因家庭变故或是经历不幸,求点资助完成学业”。
第二种是上点年纪的人,蓬头垢面,衣着乱七八糟,晃眼一看就令你心动。而这类情况,也有固定的台词:“我是出来找工作的,因钱被骗,求一点路费回家,或是一碗面钱”。
但不管是哪一种,只要是没有劳动能力的,比如说失明,或者身带残疾,那肯定是真东家,基本上假不了,除此之外,也就很难说了。
我曾经在环城北路碰到过一起,他们自称是两口子,年纪差不多都在五十七八岁。男的穿一件沾满泥土的中山装,女的穿一件深蓝色外衣,盯上我就不放:“我们是打工的,因钱被骗,求一点路费回家”。我看他们可怜,就给了20元钱。刚过了一个星期,又在环城东路碰上,距离上次碰到的地方有5公里,因为我换了穿着,所以他们一时没认出来。仍盯着我不放:“我们是汶川大地震逃难来的,几天没吃东西,求给两碗面钱”。我气愤的责问:“上次在环城北路你们说是被骗,今天在这里你们说是逃难出来的,倒底是干什么的?”。他们一愣,觉得不妙,转身就走,匆匆消失在人海中。
还有一次在晚报上,看到过一则消息,讲的是一位记者,某天对一个东家进行跟踪,发现东家傍晚收工时,乞讨的收入在七八百元,是一个白领阶层日工资的几倍。这还不算,最吃惊的是,这位特别的东家,在由出租房出来的时候,竟然换上一套崭新的西装,大摇大摆地走进不远处的一个酒店。
所以说,单从事物的表象,是很难鉴别真假,以及它的本质,除非东家能证明自己的无劳动能力,或者是穷途末路。否则,献出的爱心,便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