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与物质的大爆炸时代,我们要如何过上有条不紊的生活?
- 面对繁杂的问题如何才能窥见本质?
- 乱七八糟的工作以及生活空间如何整理?
- 信息大爆炸时代如何整理信息?
作者佐藤可士和是日本当今广告业界与设计业界的风云人物,作品包罗万象,跨足广告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空间设计,被誉为“能够带动销售的设计魔术师”,其简单、创新并富有视觉震撼力的作品,一再为品牌形象及商品营销提出新的可能。他倡导的理念是「深究本质,去除无用之物。」
本书所阐述的整理术并非为了整理而整理,而是一种「如何享受舒适生活」的根本方法论。所以,从办公桌四周的空间,乃至于工作上的问题、人际关系等各种情况皆能适用。
而我本人,也是因为学习整理术的关系,工作效率突飞猛进,连自己都大感惊异。跟从前相比,从推敲项目到完成裁夺的速度简直判若两人。
解决问题的超整理术
好工作少不了整理术
作者先是通过一个例子去说明「在客户不能清晰表达自己需求时,他是如何根据已有信息进行梳理,并发现事物本质的。」
艺术指导=医生
当我们想推销一个产品时,会遇上以下两种情况
- 商品真的毫无价值,好吧,这种情况佐藤可士和也没辙。
- 商品本身虽然够好,可惜没有正确传达出它的优点。
针对第二种情况,只要整理客户想要强调的内容,适当传达其优点,便能获得该有的评价。这里要强调的是佐藤可士和绝对不是从个人的灵感来创造成品,无视客户本身的风格,创造虚假的形象这不是佐藤可士和的做事方式。所以做出好作品,就必须经由不断跟客户沟通,藉以找出答案,并且正确地表达该答案,让商品和大众之间能够沟通无碍。
所以做艺术指导,就得像医生一样,不断地问诊客户,并且要学会提问,让客户反馈客观事实,而非主观感受。然后通过客观事实自己去推敲出事物的本质。总之,艺术指导的高中并非创造自己的作品,而是解决对方的问题。只有设法将解决方法化成有形之物的时候,才第一次使用到设计的创造力。
所以好的艺术指导或者设计师是不会油尽灯枯的。因为艺术指导的原动力并不是自我表现。答案不在自己脑海中,而是在对方心中。因此,为了引导出该答案,如何整理对方的思绪就变得极其重要。
关键在整理对方的思绪
站在客户的立场,想要传达的信息堆积如山,样样都想推销;然而,消费者不可能如客户所愿,理解所有内容。更何况在信息泛滥的今日,若非极端强烈的信息,就无法深入消费者的内心。是故,必须一一推敲客户堆积如山的思绪,加以整理。
整理时不可失去客观的角度,针对大量要素设定优先排序,毅然舍弃多余内容,逐步将焦点凝聚于重要的关键,细细琢磨,成就简练利索的有形之物。
所以如果我们要帮客户梳理思绪,首先要做的就是如实记录所有客户想表达、推销的要点,然后以排优先循序的方式去帮客户剔除掉可有可无的要点,最后精炼的内容,就以视觉锤的方式,加以设计并推广出去。
不掌握本质,就无法创造好的结果
我对本文所指本质的理解是用户需求的本质,而非商品的本质,因为就商品本身而言,无论制作多么有型的「作品」,如果没有真正引起世人的兴趣,就毫无意义。特立独行的表现手法,或许可以勾起一瞬间的注意力,但也会立刻从记忆中消失。
佐藤可士和举了一个自己成功的案例「本田休旅车STEPWGN」。
「STEPWGN」是最适合加入出游的家庭房车。
所以,把焦点放在跟孩子一同出游的乐趣上,彻底强调这个有点。标语是「跟孩子一同出游吧」,缩小车子的照片,画面以儿童涂鸦般的识别标志和动物图画占满,是一个犹如跃入绘本世界的宣传广告。或许由于直接传达了出发冒险的兴奋感这个颠覆以往汽车广告风格的大胆手法深获好评。
以个人购物的体验来理解,不管是iPhone、蝉游记还是沃尔沃汽车,吸引我的都不是商品本身的特点,而是广告中宣传的使用情景。例如FaceTime与家人见面的幸福时刻,例如旅行记录的唯美呈现,驾驶中的安全保护等等。所以商品的本质就是满足客户的需求,强调如何便捷优雅地满足服务,远比强调商品的特性要有效,正如买锤子的用户需要的只是让钉子进入墙内,是敲还是按,实现并不重要。
整理术能够扭转工作和生活
向他人传达信息其实非常困难,即便自认已经确实传达,然而实际上大部分都没有如实传达,能够传达五成已经十分难得,若要对方能够百分百里佳,可说是难如登天。
设计不是必需品,一般人也不理解设计,所以就算你向客户展示自认有趣、有型的设计,有时也无法获得肯定的响应。为什么就是不懂?
为了让别人能够更好地理解你,若能想对方条理分明地阐述自己采用该设计的心路历程,彻底整理自己的思考路径,当思绪没有任何阴霾,焦点凝聚于目的,逻辑自然畅通无阻。正式想消费者介绍时,也能有条不紊地传达作品的鲜明印象。
一切从整理开始
你是否尚未认清问题本质就急于处理
一说到整理,就有许多人觉得费事或棘手。然而,我可以向各位保证,疏于整理的状态和随时保持干净清爽的状态,两者不论在工作效率或者精细度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
既然如此,我们应该依照哪些步骤进行整理呢?
首先,保持危机感,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若不认清掌握现状的难处,就不会想要接近事情的本质,进行理性思考。随时保持穷究问题本质的积极态度,才是整理术的最大前提。
杜绝表面应付,按部就班学好整理术
依照「掌握状况→导入观点→设定课题」的顺序进行
- 掌握状况:替对象(客户)进行问诊,取得关于现状的信息。
- 导入观点:以各种角度检视信息,找出问题本质。
- 设定课题:为了解决问题,设定必须处理的课题。
掌握状况客户各自有着不同的问题,却不知道问题原因何在、问题本质是什么。于是,需要我们通过详尽的讨论,仔细分析状况。问诊是不可轻忽微妙差异,以医生为例,问诊的重点不只是肚子痛,而要问出肚子哪里痛,是剧痛、一阵一阵的痛,还是隐隐作痛?此外,正如「触诊」一词,使用医疗器材之前,医生要先以手接触患部,检查病情。如此通过五感了解详情,即是问诊的基本。
通过问诊掌握微妙差异,这个运用人类感觉的最初作业,乃是不可欠缺的重要步骤。
导入观点,穷究问题本质
在掌握状况的阶段,各种信息呈现混乱不清的堆积状态,为了理清信息的因果关系,我们需要将这些信息相互对调,设定优先排序,舍弃多于信息,排除含糊暧昧的部分,找出「这个因为这样所以变成这样」的关联性,整理成具有整合性的信息。
因此,本阶段必须导入个人观点,基于某种观点连接杂乱无章的信息,找出造成该状况的问题本质。可投石问路,先假设一个观点,然后根据已有的信息作为证据,看看是否得以论证。这个「导入观点」,可以说是整理步骤的最大难关。
举例说明,麒麟极生发泡酒无论是广告、包装,都在抄袭啤酒形象,处心积虑的让商品看起来更像啤酒,避免消费者察觉他们喝的是发泡酒。因为没有将发泡酒本身的独特性强调出来,结果就变成一味诉求便宜。导致公众印象非常负面。所以,当方向本身就错了,你很难将错就错,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课题是树立发泡酒的独特地位
问题本质有两种:其一是像麒麟极生发泡酒这类,有必须消弭的负面事项,此时只需排除该课题,问题便能获得解决;另一种情况则是虽有应强调的优势,却任其埋没,这时的课题就是如何强调该优势。换言之,找到的问题即是答案
要发掘问题本质,就得找出「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也就是必须设定优先排序。希望各位平常就能进行「一边整理事物,一遍设定优先排序」的训练,弱势能够积累足够的经验,工作精细度必能有所提升。
设定课题
搞清楚问题本身之后,需要的就是重新包装产品。以服装打比方,请将啤酒想象成西装,发泡酒则是T恤配牛仔裤的打扮。现在这个时代,应该不会有人认为穿T恤是因为没钱买西装,而是单纯基于个人喜好,才会选择休闲风格的打扮,认为这样比较简单自由。我心想,如果可以转换成这种正面氛围就再好不过了。
最后总结整理的步骤
在掌握状态阶段,首先需要收集信息,然后将处于不可视状态的信息可视化,然后列出信息。
接着导入观点,将列出的信息进行优先排序,选出前三个认为最重要的信息,理清因果关系,找出本质。
最后设定课题,将本质信息,加以设计。将找出的问题本质设为课题,导出解决方法(f→g)。如果本质是正面的,就琢磨使之发亮、重新组合,强调原本任其埋没的优势;如果本质是负面的,则进行反向思考,将负面扭转成正面。找出魅力所在。
空间整理术——设定优先排序
空间整理的目的,在于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
「我希望能够在没有杂物、整洁舒适的环境中,有效率地工作。」
这是我执行「空间」整理术的大前提。只要整理得宜,处于一览无余的状态,就没有自己无法掌握的事物。如此一来,工作效率自然提升,亦能规避风险。
最理想的状态是不但收拾整齐,而且完全掌握物品的摆放位置。如果乍看很杂乱,可是当事人晓得每件物品的摆放位置,倒也还能接受;最要不得的则是不知道东西摆在哪里,工作空间又显得拥挤不堪。这样不止妨碍工作,找起东西来又很耗时,当然成为问题的温床。
「空间」整理是最适合初次尝试的整理术,毕竟光凭大脑理解事物其实非常困难。下文将例举「设定优先排序」的案例
公文包里的东西真的都是必需品吗
一旦买了一个「包包」,我们很容易就会想放更多的东西进去,显得这个「包包」很有价值,很有意义。但长期观察的结果是通常情况下,「包包」里面的物品大多使用频率极低。为了使用「包包」而携带过多非必需品,这成了我们外出的一个累赘。所以,佐藤可士和多半是空手出门。而整理的方法也很简单,审视「包包」里面的每一个物品,回想其使用频率,如果使用频率低,就可以不带;如果这个物品能随时找到替代品,就可以不带。例如记事本;
「舍弃」的勇气将雕琢价值观
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该物品」,就结果来看,等于是舍弃多余之物。这个「舍弃」的动作并不容易,因为是与自己内心的「不安」战斗。
不晓得会遇上什么情况,所以保有大量物品就能让人感到安心;反过来说,一旦必须舍弃物品,将涌起一股身无寸缕的恐惧。此外,对于曾经拥有过的东西,将陷入不忍割舍的情绪,难以决心抛弃。于是,舍弃的困难度就逐渐增加。
想一样一样地舍弃是极其困难的,我们可以尝试反其道而行之。把背包里面的物品全部倒出来,选取绝对少不了的基本物品。当遇上某些特殊的日子。再根据当天需求增加携带物品。例如今天下雨的几率是60%。就可以带上雨伞。
每天回家都将包包的物品全部摆在桌面,重新挑选隔天要带的物品;就这样养成分辨重要事物的习惯。一旦确定哪些是多余之物,就大胆舍弃。「舍弃」是整理术不可或缺的手法之一。尽管很困难,但只要跨越这道障碍,便能习得非常重要的技巧。若能消除不安、拥有舍弃的勇气,就跨出了一大步。
「舍弃」的行动指南
- 将物品一字排开。
- 设定优先排序。
- 舍弃无用之物。
讲物品一直排开之后的设定优先排序是最重要部分,完成这个步骤,才能决定该舍弃的物品。要决定此事并不容易,即便如此,也请试着强迫自己下决定,试着认真、理智地思考。除了最重要的东西之外,也要对其物品设定优先排序。
优先排序将随着每个人的价值观而变化。这样持续进行排序,随着名次下降,重要性亦随之滑落。到头来,排名第十的物品,极端一点来说,有或没有其实都一样。因为是认真思考后的结论,设定优先排序之后,就能确定自己对该物品的价值观。
我们非常容易产生「暂且保留」这种想法。尽管不是立刻要用,可是将来可能需要,所以与其舍弃,不如暂且保留比较安心。这样说服自己十分容易,然而,那个将来是不确定的遥远未来。请试着逼问自己「暂且指的是到什么时候?」事实上,那完全无法预测的。换句话说,想要暂且保留的,多半是重要性比较低的东西。
我前面说过舍弃是与「不安」的战斗,舍弃同时也是与「暂且」的战斗。比起不知道何时才会用到的东西,重视当下绝对更有意义。鼓起勇气舍弃,让现状变得清晰明确,更能保持大脑清醒。
创造最佳的办公桌环境
一旦决定物品的固定位置,就变得容易掌握
接着来谈谈办公桌。这个话题对于东西总是乱成一团的人或许有些沉重。
我们首先思考一下桌子是用来做什么的场所?
没错,正是工作的场所。既非用来放置物品,也非仓库。因此,桌面没有任何东西基本上才是最理想的状态。非摆在桌面不可的东西,大概就属电话和计算机吧!其他顶多放置当下要用的物品,养成工作一结束就收拾干净的习惯。就像寿司店的柜台,随时保持整齐清洁的状态。犹如寿司师傅切好馅料、捏好寿司、送到食客面前之后,就立刻擦拭柜台的工作模式。
所以,必须决定每件物品的固定位置,并且铭记在心,例如第一层抽屉的前面摆笔,第二层放置最新项目的资料等等。一旦养成这种习惯,不但可以保持桌面整洁,亦能掌握所有物品的位置。
其次,东西只会继续增加。因此,重点在于:不能让物品浸入其他空间,必须将总量限制在固定位置的范围内,一旦超量,就重新检视、整理,随时保持能够收纳于固定位置的分量。倘若用「敷衍了事」的态度放到其他地方,东西将如同水坝崩塌般一发不可收拾。
假如舍不得一次扔掉排位较低、塞不进固定位置的东西,就先统统收进瓦楞纸箱。订下一个月或一年的期限,到期限为止都没再用过的就舍弃。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使用的几率微乎其微。甚至没多久就忘记箱子里究竟装了写什么。到头来,就等于是不需要的东西。
当细小物品较多,无法进行归类时,可以规划一个例外的自由空间,换言之就是「临时避难所」。用一个收纳箱,将跟工作没有密切关系的样本、杂志、杯子等这些东西暂且收纳,如果长时间不适用,一个月,或者半年,视情况丢弃。这样既不会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分类而堆在桌面,就能维持视野的清爽。
把物品收拾起来,还有一点是考虑视觉作用的决定。人类的精神极易受视觉左右,视野里的杂物一多,注意力不免涣散。即使自以为可以同时做很多事,终究只能一次做一件事。因此,彻底排除视野里的杂物,好让自己专注于单一事项。
文件或数据只保留最终版本
文件和数据这些东西比文具更容易增加。整理方式的要诀是排除相同的物品,保留一份。此外,项目文档这类会不断更新的文件,则只保留最终版本。
不但要减少现在进行式的文件,旧项目的数据也要在结案后立刻整理,决定该舍弃或保留。
文档的命名方式
泛用性高的档案命名法魔方_001档案数可增至999
统一标示,提示工作效率魔方_开发文档,搜索魔方就能找到所有相关文档
按项目归类project魔方
电脑内的自由空间utility,把不未归类文档放置到这里。
整理空间固然麻烦,人类若是缺乏理由,就很难采取行动,事先订下这类重振精神的日子,就比较容易顺利进行。
本章总结
前面列举了许多实例,最后再整理本章所强调的「空间」整理术的要点。
- 前提是确立「通过营造清爽空间,提升工作效率、规避风险」的积极目标。
- 整理是一场与自身「不安」和「暂且」心态的战斗。若想打赢这场硬仗,必须有「舍弃」的勇气。为了决定舍弃的物品,势必得先设定优先排序。严密地自问自答,再依时间轴区分,丢弃排名较低的物品。
- 若要避免辛苦整理好的东西再度增加,必须定期重新检视(更新)。电子邮件这类一旦置之不理就会暴增的东西,一定要当场处理。
- 为了让眼前的工作环境更清爽,物品要放在固定位置,用完立刻归位。不妨设置一个充当避难场所的「自由空间」,安置无法立刻整理的东西。
- 通过决定外框、统一规格,让分类更加坚定明了。如此不但可将不同种类的东西收拾干净,而且是容易掌握的简约系统。
本章的知识结构,先是提出我们的目的是什么营造清爽空间,提升工作效率;然后讲方法优先排序与舍弃;接着是成事之后,如何避免问题再次发生定期重新检视;最后补充两点建立「自由空间」以及设定外框和统一规格。
信息整理术——对信息提出观点,穷究问题本质
最活跃的信息就是广告,但你还记得看过哪些广告吗?
发送广告者有许多想要传递的信息,很容易误以为大众当然也会有兴趣;然而,接收广告者一点都不在意发送广告者的想法,因为日常生活中有太多事情和问题等着他们处理。人们在内心设下栅栏,无意识地隔绝外界信息。所以,若不彻底整理想要传达的信息,思考出有条有理、技巧高明的传达方式,就无法攻破接收者内心的栅栏,潜入其中。
也许有人认为制作惊世骇俗的广告就可以吸引对方回眸。可是,单纯的惊世骇俗终究只能获得瞬间的注目,无法深入对方内心。举例来说,就像小孩子躲在阴影里「哇!」的一声跳出来吓唬人,被吓的人可能会生气,也可能置之不理。如果不能得到对方的认同,或是勾起对方的兴趣,就无法真正攫住对方的心。因此必须先确定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再思考该以何种风格传达。
导入观点的最终目标是导出远景
在对方心中构建形象
构建企业形象,重点是在对方心中建立品牌形象。换言之,要让消费者一听见品牌名称,就浮现立体且复合的形象。例如LV,结合字母印花、旅行、设计师马克·雅各布斯、高级感等复数要素,建构出一个极深度的形象。
构建形象犹如构建房子,建筑的结构体就等于将材料(=信息)整理组成的骨架,而装潢则是由骨架延伸出来的艺术表现(=设计)。
缺乏震撼力的广告,多半只是讲建筑材料一直排开,却未加以组合,有些则是结构脆弱,随时都可能倾倒,然而,若将原因全数归咎于组合不当,又并不全然正确。
替客户进行问诊,换言之就是聆听现状、收集信息的阶段,有时无法接触梁、柱这类重要结构体,仅能了解细部零件。更麻烦的是,有些项目甚至连零件都无从得知。例如有客户我想盖房子,可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面对这种情况,就得重新仔细问诊,一点一滴地汇集材料。
找出理想的「远景」
远景指的是客户真正想要达成的目标,是潜藏于客户内心的秘密。除了客户本身的意志之外,这个「应有面貌」有时还包括来自社会的期盼。例如对环保的关心,或是奉献社会的态度等,公司规模越大,这种社会责任也越重。
至于要如何找出这个「应有面貌」,方法之一就是整理术。
一旦确定观点,就能看见远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