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的不开心,都源自不够爱自己。
爱自己不是买买买,满足自己的物欲,而是能静下心来与自己对话,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上个月,我参加一个比赛,不是主动选择,是领导要求。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我的心一直在摇摆:随便糊弄一下吧,我没有自愿参加,谁让你们逼我?还是认真准备吧,毕竟对事业发展有利?就这样纠结着,我一边准备,一边抱怨。
直到我回想起上一次比赛的经历。赛前的心理状态跟这次一样,内心摇摆不定,就没尽全力,当然没有好收获。最后,自己非常后悔。
我问自己:我,到底想不想要?
心里有一个弱弱的声音回答我:想,但是我怕失败。
好了,当我弄清自己的真实想法,心里不再有内耗,开始全力以赴。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我想倾听你: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在帮助我了解自己,处理家庭关系方面给我很大启发。
图片来自网络作者洪仲清,他曾任心理治疗所所长五年,专长在于协助自我探索与觉察,情绪教育,亲子教育咨询。得益于多年的心理咨询经历,他很了解普通人生活的不易。因为了解,所以懂得。这份了解让他对普罗大众所经历的困扰有着深深地关照与体谅。读他的书,我感到很安全。他就像老朋友一样,静静地听,不带任何批判,然后对我说:“你不必太苛责自己!”
一个人在关系中有冲突,主要原因是没有建设好自己。要拥有良好的关系,需要先学会爱自己。爱自己的第一条就是分清自我与他人的界限,不背负别人的责任,同时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和睦相处。当我们自己的爱之杯满了,我们才有能力爱别人,爱别人就会学着用心倾听他人和好好说话。
爱自己
给自己的心灵戴上防护罩
1.不做完美的父母
成绩不好、社交能力弱,同时没有特殊才艺的小孩,真的没有太多生存空间。
孩子在学校里处于弱势,偶尔受不了了,回来吼几声,发泄自己的情绪,听得妈妈心发颤。
制度改变不了,环境改变不了,孩子经过长久的挣扎,好像失去了改变的勇气。
爸爸下班后的时间都给了孩子,跟她一起玩,当她的朋友,来挤压那些孩子用于胡思乱想的空档。
婆婆很怪妈妈。逻辑很简单,你是妈妈,孩子这样,都是你不会教。
当家长不用对孩子的每件事承担。只有家长心里有了阳光,家里就有了阳光。说不定女孩就会知道与长长的人生相比,学校生活只是小小的一部分,人生还有其他的期望。
2.没有完美的小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属于父母、孩子的课题,我们只能尽其所能的帮助,而不是替代。
从懂事以来,她就感觉妈妈生活的很不快乐,家里的每个人都对妈妈不好。
妈妈一关起房门,就想跟孩子抱怨。有时候妈妈边哭边用纸巾掖干眼角的泪珠,她怕外人看出来她哭过。
母女连心,她看着妈妈这样很心疼。妈妈却叮嘱她什么都不要做,听妈妈说话就好,也许等她长大有本事了,就能让妈妈过上好日子。
图片来自网络现在她与交往多年的男友,已经谈婚论嫁了。但是,两人总是冲突不断,男友有一点小毛病,她都不由自主的放大。
在筹备婚礼的过程中,她与男友闹不愉快。这时候,她才哭着说:其实我很怕像妈妈一样,一辈子跟孩子抱怨生活。
小时候,她没有能力照顾妈妈。现在长大了,她要出嫁离家,以后仍旧照顾不到妈妈。一直想要给妈妈好的生活,但现实环境根本不允许。她有强烈的罪恶感,自己丢下妈妈,追求幸福了。
属于妈妈的责任,只有妈妈自己能负,妈妈才是该为自己心情负责的那个人。就算她不嫁人,每天在家做听众,结果也是妈妈和她都不快乐而已。
关照自己的情绪
我们经常认为生气、难过、害怕是负面情绪,是不好的,不应该有。当他们来的时候,我们就使劲推开他们,压抑他们。
1.每一种情绪都有力量
有一次,我们全家出去玩一个水上游览线路,我们买了往返票。
船在出行过程中,全家人商量好了,到了终点不下船,就坐在船上看看,直接返程。
但是,船刚到码头,我们就听到工作人员吆喝:所有乘客全部下船!原来是岸边乌压压排着许多客人在等着上船。
有人在下面小声嘀咕:“我们买的往返票。”
但是工作人员仍然坚持:“先下来,让他们先走。”
乘客们包括我和妈妈都起身准备上岸,就在那时,爸爸站起来喊:“不行!我们不下,我们买的是往返票。”
看到有人起来反抗,其它已经站起来的乘客,也坐了下去,意志坚定起来。
最后,工作人员也默许了买往返票的乘客不用下船。
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愤怒也有力量。
每一种情绪都有他的力量,有时候该争的,该抢的,也许要请生气、愤怒来帮忙。
2.把情绪当“客人”
在黑暗中,我们带不走黑暗;在情绪中,我们带不走情绪。——金树人
情绪是客人,当我们和它拉开距离,而不是身处其中的时候,就能与它友好相处。
作者洪仲清和朋友逗着玩给情绪低潮起了一个名字,叫“小黑”。
他问朋友:“小黑没来的时候,你看到儿子会怎样?”
朋友说:“当然很开心啦,我会把他抱起来,举高高,亲亲他……”
“那小黑来的时候,你看到儿子会怎样?”
“通常觉得自己比较累,会抗拒儿子,我担心会牵怒儿子。”
他跟朋友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把“小黑”的样貌摸得通透。它何时来,何时走,来的时候对朋友造成的影响,生理的、想法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全都讨论一遍。
然后,作者的朋友学会了跟“小黑”对话。
“小黑,我做什么,你会舒服一点?”
“你去泡个温泉吧!”
就这样,朋友不再抗拒“小黑”的到来。它来的时候跟他好好聊,满足他,“小黑”停留的时间反而会短一点,走得快一点。
爱家人
你会发觉,有的人做事多,抱怨多。然而,其它人对Ta的付出并不那么感激。
还有一种人,把自己收拾得美美的,嘴巴甜甜的,其他人心甘情愿帮Ta把事情做了。
你看,这就是魅力。有魅力的人通常能建设好自己,还能跟别人好好沟通。
倾听心声
朋友说她爱上老公的那一刻就是她向他倾诉工作很累,男朋友回应了一句:“是的,累呢!”
就这一句话,让她感觉自己被理解,被懂得了。其他人只会说:你体制内工作有什么累的,矫情!
就这句话成为了她和他感情的转折点。
沟通是双方的,说的人要直接明了,还要有一个能听懂话的人才行。
如果听话的人会“听”,也许就能帮助对方理顺思路,自己找到办法。
图片来自网络小朋友弹钢琴的时候,突然跟妈妈说:“妈妈,今天考试的时候同桌偷看我试卷了。”
妈妈回应:“是吗?你怎么知道她偷看的。”
“她本来一个地方空着,后来不空了。”
“哦,那你一定很生气。”
“是的,我很气愤。”
“你感觉她‘偷’了你的成果。”
“是的。”
“那怎么办呢?”
“我下一次把试卷往我这边挪挪,用胳膊挡住试卷。”
然后,小朋友就没有继续这个话题,继续弹钢琴了。
好的倾听者,会关注对方的情绪,比如生气,担心,焦虑,然后引导对方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他的情绪就能得到释放。
好好说话
妈妈在孩子面前说:“名家写的散文真是太厉害了,形散神不散。”
儿子反驳:“有什么呀?我也能写。”
妈妈:“你能写?吹吧!人家写的文章能让别人在头脑中产生一幅画,你的呢?就是白开水。”
我们的父母习惯用打压的话来激励孩子奋进,而事实呢?孩子感受到的是被贬低,被否定。
爱一个人,要给他力量。
我的理解是,一句话应不应该对家人说,它的衡量标准就是能否给对方力量。
1.把“你”变成“我”
以前,孩子不收拾桌子的时候,我都控制不住大吼大叫:“你怎么又不收拾文具,你准备什么时候收拾。我说过多少遍了,你就是不改。”
看到没有,一句话我说了几个“你”?
3个。
“你”充满了指责和攻击。
那时候,孩子对我的回应是磨磨蹭蹭收拾桌子。
现在,我换成“我”句式:“宝宝,我看见桌子上有很多书,有点乱。一看到乱的东西,我就感觉心情烦躁,我希望能生活在一个整洁的环境里。“
孩子回应了一句:“哦!我知道了。”立马开始整理。
2.用语言缩减对方的挫折感
要跨出舒适圈,难免会遇到挫折。孩子的成长不易,对他们来说,什么都是新的,他们一直在努力突破自己。
孩子考试没考好,兴趣班的学习遭遇瓶颈,与朋友相处不愉快,我们需要这样说:“你‘这次’没考好。你‘现在’还没有掌握一些知识点。”“我知道你不开心,等我们准备好了再一起试试看,不用‘今天’做到。”
尽管只是加了几个字,但是却透露着这些只是暂时的,我们有机会做得更好。
父母的鼓励会给孩子重新飞翔的力量。
当然,这些表达方式,不仅在亲子之间,在夫妻之间同样也适用。
你只有足够爱自己,内心充满爱,才有能力爱别人,毕竟我们无法给别人我们没有的东西。
如果你不够爱自己,心里的不满会通过抱怨,责怪,批评他人这些方式溢出来。
《我想倾听你》不仅在讲育儿,它更是在讲家庭中的各种关系,而关系中的核心——我才是我们与他人,与世界温柔相处的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