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逻辑?

作者: _乔村 | 来源:发表于2017-12-31 14:33 被阅读0次
    我的读书逻辑?

                                                  文/乔村

    知识确实可以改变命运。

    书籍是信息传播的载体,不似现在网络化漫天飞撒的碎片化信息,那些脍炙人口,经久相传或者风靡一时的书本一般都会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与系统性,那些有助于人进行探索实践的,信息的各系统的集成化塑造,日积月累组成的日臻成熟的知识体系——逻辑思维与方法论,将可以在人的探知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发挥出莫大的价值。然而现在读书学习成了一部分人的“路过”。

    根据个人习惯,从书给人带来显性价值的角度,我把书大概分成这么几种:工具书,帮助你提升某些技能的书籍,比如你想学一下烧菜,比如你想增强一下你的电脑办公方面的技能等;消遣类的书,或许你时光难耐,无心旁杂,在飞机的旅行途中你可能会想拿起来一本小说或一本散文集细细品读上几个小时以增加旅途的愉快之感;教材类的书籍,作为一个学生从幼稚园到大学高等学府,这些书是学校和学生学习的最主要依托,你义务之下与这些书籍日日相伴;针对性提升素质类的书籍,作为上班族群的你或许最近正在读一本红酒品鉴,或者正在读一本思维拓展训练类书籍或者什么人脉圈大全集等,考究类书籍:或许你是一个学术科研人员,也或者你是一个哲学家,那你读的书可能更精深一些,一本闻名遐迩的经济学巨著,或者一本什么外文史籍可能已经被你反复咀嚼了不下数遍。

    所以读书的源动力来自于对未知的敬畏与渴望,读书是一个需要被启蒙的行为实践活动。就拿读书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来说,从小学到大学有一部分学子把读书学习当做极痛苦之差事,认为读书无用辍学者有之,逃学者更是不在少数。

    人实现自我的最主要途径就是实践活动,这是人与没有任何思想行尸走肉般植物人的最本质区别。你的围绕你自身展开的这些实践活动中最直观的体现——自力更生。如果你未能承蒙祖上荫蔽,你未来将需要想尽办法取得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来满足你的生存所需,如最基本的——你要填饱肚子。这时你会考虑去得到你较为满意的得以安身立命的实践活动的机会,除非你打算去垃圾堆里糊口。而寻找可以用劳动换来你任何那些所需的实践机会之时,你把实践中付出的劳动转化出的所需对比时,你总是想要寻到可以让你得到更多的那些,就像你不甘去捡垃圾存活一样。而这时的你将会处于一种被选择地位,因为你需要思考如何才能得到这份让你赖以生存的实践机会。如果你是个投胎比较有眼光的人,你将需要守护那些让你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所以你也将不得不投入到茫茫的社会实践大流中去。

    或者你打算放空趋向一切皆空的自我?那你确实已经达到了一定境界。在你没有这种情况之下,所有你需要投入的实践活动跟看书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因为实现你想要的那些你需要被指导,你需要实现实践的某些技能。就比如你需要吃饭的时候你是选择去买或者去做的问题。买的话怎么买,到哪买,做的话又需要怎么做出,你避免不了思考。这时你的思考里需要一些聪明,这些聪明就是你的思维逻辑和方法论。

    首先你需要去了解这个社会中哪些东西可以让你实现自我,拿大部分人最普遍的案列——职场。然后你可能要了解想要去的行业内容,你要去了解什么是职场,你进入职场要去获得胜任某份工作的技能,你不可避免去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你尤其需要具备一些精神支撑和一些动力的驱使,并且你还需要了解你该怎么才能掌握到了解得到以上那些的方法,而后靠这套知识体系伴以实践创造源源不断的转化你自己所需的那些的价值。如果你是个自由职业者如自由摄影师等,你也要逐步获得你本职业所需具备的职业技能才能实现你的实践活动。

    这些如何获得呢,或许你可以从一些前辈身上汲取一些经验,或者你利用现在的网络化手段汲取到一些你所需的信息,还或者你自身通过生活的实践已具备某些素质。但是你所获得的这些都不足以支撑你去实现你的实践计划,因为你不可能一下子在某个时间就获得了那些,比如你不会因为前辈的一席话一下子能力如神,你不会因看了一篇信息就完全打开了自己的眼界,不然这世界上就不会有一种被人们叫做“成长”的东西,人需要逐步完善自己,渐至完整。而那些产出了的内容不过是前人的总结与输出。书籍,就是前人实践经验的输出,只不过被更完整记录了下来。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如果你暂时没有能力行万里路,如果你未曾有幸遇到一个真正的名师,而你在自身拥有一定的选择能力时,对于想要的书籍确是垂手可得,书籍将会是你最好的朋友。

    不想上学读书者,如学生群体中的辍学或逃学者,这里暂且撇开因经济或者某些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失学孩子。好多不喜欢读书学习的学生只是不知道人生到底意味着什么,学习对于他们又意味着什么,也不懂得为何学校是如此好的一个学习场所。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就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你没有能力自己完成这项工程,因为你未达到一个高度的时候你没有能力了解自己不知道什么。也或者你脱离学校之后你没有更加有力的理由和更多合适的时间用来学习,别的内容会占据你,很多人都会忽略“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意义。

    有人说上学读的书并没有什么用,因为好多人读完大学进入社会,书本上的东西根本就用不上,并且有的人没有读大学一样很成功比如韩寒。如果你认为上学读书没有用的话可以拿一个山村的从未读过书的孩子进行对比,就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了。如果你是一个谋求向上的朋友,就算你出了校门接触和你在大学时所学专业并无关系的内容,你一定正在重新学习,这个时候的你已经是独立学习状态,因为你曾在校园学习时已经获得了启蒙,这些东西支撑你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就是上学读书的意义。

    而有的人没有读大学但是一直从未放弃过读书,大家都知道韩寒未读大学,但好多人不知道他噬书如命。并且这种人多半具有超乎常人的自学能力,有能力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为他们是创造型人才,自身具有超强的学习自制力和启蒙天性。

    中国大部分去梦想读大学的学生,渴望那座还未曾企及“闪闪发光的殿堂”。有一部分认为上大学是他们应该做的事,有面子;获得了学历文凭,进入社会有底子。考上了大学的一部分学生自觉高枕无忧,甚至有些学生满心满眼的都是优越之感,甚至于有一部分把自己当成社会的宠儿,还有些甚至以“危险”之名抵触学校之外的“社会人士”,很大一部分学生并不是为了学习读书而上大学,只是为了单纯的度过一段单纯的大学生活,这实在是一件憾事。

    好多学生不明白,读大学只有一个意义,就是学习读书,自我塑造,未来也一定会成为一个“社会人士”,在社会上实现自我的同时为社会创造价值。985或者211院校的一部分学生自觉优越于一些不入流学校的学生,作为一个学生,你的优越之感应该来自你获得比别人更多机会去学习的那些有力条件。作为一个学生的姿态,从学习角度来讲,应该把自己当成主角,而学校只是你学习提升自己的场所,它只是一个你学习的系统工具,在学习的世界里,你是主角,它属于你。如果你速度够快,你甚至可以在学校的规则之内,脱离于它,独立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探索。

    学历任何时候都不能代表能力,学历只能证明你曾在一个有利的学习场所去进行过诸多能力的获得。人可以不上学,但是不能不读书学习。所以,知识为什么能够改变命运,因为它能够改变你。

    当你的角色还是一个小学生,你只具备一定的思想,辩证思考与承受能力处于初级水平。对于这个世界你是一个新生儿,对于世界你仅仅只在于了解阶段,所以这个时候一种叫做“教材”类书籍会出现在你的学习生活里,事实上这个阶段的大部分人只处于接受的状态,这个时候的老师和“教材”会告诉你哪些东西是你该接触的,并督促你一点一点的吸纳进你的骨血里。你自己尚无能力进行判别和选择,只能选择那些肩具使命的兢兢业业小心谨慎的老师们,指导你的成长。一个人的学习进程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至大学,每个阶段都将会有每个阶段的学习使命。每当你习得的更多,你肩具的探知世界的使命都在层次上进阶,直到最后走出校门。人不是在一个个困境中突破艰难,人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提高自己困境的层次上再度寻求突破。比如就像有人不想只捡垃圾存活,他或许想做个教授或者某公司ceo一样,达到一个高度。

    当你走出校园,你拥有的质素已经让你具备了对世界的一定的认知,这时或许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选择能力,自成一套属于自己逻辑思考体系。你会一定程度正确的对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进行选择,这时的你将自己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的读书逻辑?

    或许你在读一本乔布斯传或者什么商战类书籍,了解别人的生长之路,或许有一天你也有机会成为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大亨成就自我的同时惠及社会;读一本理财,让自己有条不紊的获得更多生活所需;读一本思想录,寻找到自己的坚定和一些必须的信念;读一本故事或散文集,咀嚼别人故事的同时回味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定位,优雅的生活;读一本励志鸡汤,从它的世界里寻找到一些支撑你不断突破自我的力量和勇气。

    如果被剥夺了劳动能力的你没有丧失至少支撑你看书的行动能力和得以看一些书的经济能力,或许你有机会可以成为一个渊博的学者,著书立说,寻找自身定位的同时为社会创造价值以达到自我,就像英国的斯蒂芬·威廉·霍金,这位21岁开始患病23岁被彻底剥夺说话能力,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的人在31岁的时候提出“黑洞辐射”,在62岁的时候指出宇宙空间起始的理论,这种看书必须依赖于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驱动轮椅艰难逐页阅读的人,正是靠探知实践世界成为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不但实现了自我,更实现了对于生命更高价值的意义。拿起书本吧,书会成为你的丰富多彩的世界,看书本身的这一实践活动或许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至少可以在书的世界里寻找到一些安慰。

    而不读书的人大概有这么几类,除了以上阐述过的不想读书的人还有没时间读或者没勇气读书的人。而这几类人中不怎么读书的人要么具有很少的危机之感,要么正处于一种急迫之感。

    不想读书的人就像以上所阐述的学生群体里的一部分未曾真正意识到读书学习或者上学的重要性的学生,他们没有危机之感。人一生按平均70年来计算,依据中国的习惯,按人从年满18周岁到退休年龄的55周岁,人一辈子合理的实践活动时间时间只有38年。你要利用这38年的时间去实现自我,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很好的去获取。你获取的这些,会十分艰难,虽然不是人人都要像霍金一样相对于世界来说达到一个如此高度,但你除了自己,最基本的还要面对家庭,你生来肩具责任,需要顾及没有劳动能力的孩子和老人。

    考虑到以上那些,如果你突然意识到你需要更好的去解决这些,这时你就需要思考你该如何才能更好的去解决他们——你需要很强大的去具备某些能力。你的成就的速度是否可以赶的上你孩子的出生的速度或者你和你父母逐渐老去的速度,如果你从未思考过这些,“恭喜”你,你正在舒服的埋葬你本可以通过努力就有机会获得你想要的那些东西,你的“合理时间”正在流逝。事实上人总是希望更快更好的去达到自己,所以你需要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好,具备更多能力。如果有人可以享受孤身一人对于生活得过且过的乐趣,当然未尝不可。

    对于没有勇气读书的朋友,只不过是不知道从何读起,或者对于书籍心存敬畏之感。不用担心,书是很被动的东西,读书的主动权却掌握在你自己手里。当你有读书欲望的时候你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和选择能力。首先思考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想做什么,然后思考那些东西需要你具备的一些能力需要自己去学习什么,然后去做。

    对于没有时间读书的朋友,只能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都是挤出来的,这时的你不用担心自己每天能读多少,去做就好,因为你的那些正是在日积月累的吸纳对你就一定会产生价值,跟没做截然不同。

    当然了,读书一定要做到独立,去思考别人的思考。发散型思维,由内联系你汲取到信息与自己的关系内容补缺,由外立于书籍之上用自己的思维对汲取到的信息进行审视与剖析。而后,获取到书中的智慧融入自己的骨血,丰盈自己。使自我变得更加坚定与厚重。答案需要自己去主动寻找,人大多时候只是需要去认知和被启蒙,人任何时候都具有主观能动性,任何一个人都需要成为他自己。

    我的读书逻辑?

    世界不断在发展中变化,就像原始人身穿兽皮,到穿蚕丝制衣,再到现在的化学工艺制衣,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所以想要在茫茫的社会实践中有条不紊的生存发展,就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像原始人只有语言和动作进行表达,有了文字和信息传播工具之后你需要学习文字及了解传播工具一样,你可以不学,你可以辜负那些具有启蒙能力的人对世界二次创造的贡献,但世界不会等你,人类对于自我和世界的探知欲或者对于生存的舒适度决定了很少有人愿意停留在原始阶段去陪一个停留在原始阶段的人玩耍。

    人可以不上学但是不能不读书,所以亲爱的朋友,今天你看书了么,今天你持续学习了么?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读书逻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pxa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