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蕾拉
在第一次读《洛丽塔》这么多年后,第二次拜读竟然是不同的体验,可以再一次证明,经典文学值得重读,而并不是所有经典文学都适合低龄或不成熟的灵魂去体验的。
倒过来看纳博科夫本人的后记会找到几点一贯如一的态度。首先是《洛丽塔》让读者失望了。就如同如今的大众阅读者对情节跌宕起伏,故事扣人心弦,或者引发触发极大共鸣和反思的作品的期待那样,纳博科夫说他的《洛丽塔》让那些期望看到简单刺激,有套路有规则的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组合而成的情节(不可分散读者注意力的风格,结构和形象)的se#情小说的读者失望了。
他拿有吸引读者的那些有固定套路和规则的侦探小说说事儿,如果不是那样,通篇没有对话的侦探小说,如何让读者喜欢和接受?纳博科夫的美学,《洛丽塔》的美学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因为它具有艺术独创性,仅此而已。
还有一点就是,意义的缺失。纳博科夫引入了教条的问句:“作者的意图是什么?”“这人是想说什么呢?”来发问。他一开始就否认了意义的存在,目的的存在,《洛丽塔》是一部没有目的,只想着写完脱稿的写小说。
后来他又说,有一些文雅之士,认为《洛丽塔》毫无意义,因为它没有教人任何东西。
于是纳博科夫马上就表态,说自己既不读教诲小说,也不写教诲小说。
和他在《文学讲稿》里所言一致,他认为“只有在虚构作品能给我带来我直截地称之为美学幸福的东西时,它才是存在的,那是一种多少总能连接上与艺术为伴的其他生存状态的感觉。”
简而言之,就是“小说就是虚构,虚构就是主要烘托美学,艺术,不要妄图其他。我也看不上其他。”
于是他后来果然赤裸裸地表达着:“通过阅读虚构小说了解一个国家,了解一个社会阶级或者了解一个作家,这种观点是幼稚可笑的。”
这句话,无疑打倒了一大批跟现实有关的小说(当然无所谓是现实主义还是批判现实主义甚至是如今的魔幻现实主义,纳博科夫这位无法归类的作家真是敢说啊!)。
这句话,对中国的作家包括绝大多数读者而言,也是当头一棒!
因为我们从小被教育作文和阅读要有中心思想,要有深刻的社会和现实意义,比如反映社会现状,反映阶层思想,反映作者本人的个人的情感和家庭社会关系,更大的就是,反映一个国jia(nation)的p.olitics经济状态,历史或者时代等等。不能做到的,就是肤浅的,没有思想的,哗众取宠的卖弄文字的小说。
好吧,以上固执地观点就像直男癌一样,无法与之争论。比如一个直男坚持认为女人只有相夫教子,做的一手好菜,才能拴住男人。比如一个直男认为自己身为男人对家庭社会nation的职责大过天。这种磊磊确凿的正义之风,让《洛丽塔》里那个猥琐的文人亨伯特亨伯特,简直像个痴呆的小丑。
“因为这部小说里完全没有好人啊!”
那又如何?
你见过一个不算太坏的变.态,精通修辞,精通各种语言,精通古希腊古罗马各类思想,精通欧洲大陆特别是英伦的古典诗歌,戏剧以及各类名词,名字,代称的隐藏意义,并且还能改头换面加以修饰,或干脆自己借机编撰出来吗?比如,最为极端的例子,这个人连杀人前,都要被害人拿着他写的诗歌读出来忏悔吗?
也许纳博科夫本身的性格和生平和法国人亨亨别无关系,但他在文艺上的深厚不见底的积淀(怪异到了喜欢的彩蛋到完全自娱自乐程度)完全暴露了他的身份。
而关键是,他还不满意,觉得如果不是俄语创作,自己的英语文学,是二流的。他为了美国化而加了如此多的元素,比如美国的地貌(毕竟我们知道洛丽塔的故事里有相当一部分的经历是美国自驾游),比如住进的是motel而不是瑞士饭店,种种。
另外我不知道自己这么说会不会很没见识,毕竟对于心理学,我并不太了解。但纳博科夫创造出来的这个前无古人的新名词“洛丽塔”,这个演变成全球公认文化名词的,并且被日本动漫烘托和塑造到极致的“萝莉”“萝莉控”是不是最原始的出发点就在于那个讨人厌的作家想要嘲讽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提出了恋父恋母情结,提出了著名的原欲理论。这些在欧洲如日中天的理论刺激着纳博科夫对弗洛伊德的攻击和讽刺。所以他要颠倒着写恋女情节(女童,少女),所以在《微暗的火》里他又表达了不同的G的动机。最后导致像我这样的读者不由得会纳闷,究竟这种扭曲,别扭,怪怪的,甚至有些矫情的“致敬弗洛伊德”的手法和方式,是不是掩盖了纳博科夫对弗洛伊德的爱恨交融的感情,起码弗洛伊德的学说确实“影响”了他。
然后正如我们所知,纳博科夫同样不会忘记嘲讽陀思妥耶夫斯基,所以在《洛丽塔》这样的作品里,他也不会忘记用一种狰狞的笑来给它命名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
简单说了他嘲讽的对象后,大家也不难看出,纳博科夫对爱伦坡的真爱。不仅在他那最最广泛为人所知的开篇“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的那一章节,他同样华丽地引入了“六翼天使”。而这个六翼天使,则妥妥地来自于爱伦坡的名诗《安娜贝尔.李》(相信很多英语专业的本科生都在必修的英美文学课上被要求背诵过这个),而他在全书中,直接或间接提到爱伦坡的次数,居然多达二十多次!
爱伦坡娶了自己十二岁的表妹,却一生痛苦悲惨,这也同样在亨伯特身上再现,成为亨伯特和洛丽塔的关系的“合理化起源”和“苦难的终结”。
说了这么多,我不得不再次赞叹纳博科夫甩开太多其他作家的文学美感,这是在《洛丽塔》一书中无法扼杀的独一无二,也注定了它无法成为一部“规范化”“套路化”“情节化”的平庸的小yellow书。
它是有多么不合格啊,劝所有三观正的青年务必远离此书,因为它的美,《洛丽塔》的美,会腐蚀你的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