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墨海
历尽苦难的音乐行者,永不消逝的大漠歌魂——王洛宾(一)

历尽苦难的音乐行者,永不消逝的大漠歌魂——王洛宾(一)

作者: 文史迷途 | 来源:发表于2024-06-07 19:52 被阅读0次

    原创(已在其他平台发布)

    以前在大西北的时候,身边很多人都说起“王洛宾”这个名字,因为我那时醉心流行音乐,便没有过多关注,只知道他是“西部歌王”,“民歌之父”,仅此而已。

    在离开大西北很多年后,我看了一部《大师》的纪录片,里面有王洛宾的传记。我被片头动听的音乐吸引,继而被他传奇的人生吸引,不知不觉看着他的足迹走完一生。我被彻底震撼了!在我的印象里,从来没有哪个艺术家有他这样坎坷的人生,多舛的苦难,顽强的意志。他用血汗在荒凉的大漠上浇灌了民歌之花,留下了恒久的音乐;他用身体支撑着命运一次次压来的大山,让灵魂走入了音乐的天堂。

    我潸然泪下!

    大西北,历史上遥远的西域。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音乐的摇篮。壮阔的大漠、迥异的民族风情催生出别雄浑开阔、具一格的音乐。1000多年前的盛唐,西域音乐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它和中原音乐融合后产生了一种全新的音乐——“燕乐”,它自由多变的风格直接催生了后来中国文学和音乐史上的绝顶高峰——宋词,改变了中华音乐数千年来的发展走向。

    到20世纪初,丝绸之路早已没落多时,遥远的大西北已沉睡多年,历史和岁月凝注的音符像珍珠一样洒落在这片大漠戈壁上,等待着有人来发掘和传唱,而谁能完成这个使命?

    这时,有一个人宿命般的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他,就是王洛宾。

    王洛宾原名王荣廷,生于北京,祖父是一个民间画师,除了雕梁画栋,也给逝者画像。因为看多了生离死别、人间悲苦,他对儿孙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有懂得悲哀的人,才能懂得真正的幸福”。一语成谶,王洛宾后来正是用尽一生的苦难和悲哀,来深切体会人生和音乐的意义。

    王家父祖两代以艺谋生,走南闯北,远游和开拓的基因也深深的种植在王洛宾心中,他一生都在飘荡,总是身处“在那遥远的地方”。

    1927年,15岁的王洛宾进入北京通州路潞河中学读书。这所新式学堂不但有体育课,也有音乐课,他在这里喜欢上了相伴一生的自行车,也在教堂唱诗班的歌声中体会到西洋音乐的美妙,从而做出了一生最重要的选择。

    中学毕业后,王洛宾如愿以偿被保送进入北平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音乐。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新潮风起,但新的音乐并没有随着时代的更迭而兴起。梁启超甚至愤言:“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

    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也只有李叔同、黎锦辉等少数人在谱写现代乐歌。然而旋律优美、自由飘逸的西洋音乐却极大的吸引着国人的心。李叔同以外国曲子填词的《送别》正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广为传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优美抒情的旋律曾深深的吸引着王洛宾,他意识到提高音乐审美也是改造国人精神的必由之路。他刻苦学习,准备有朝一日进入世界顶级音乐殿堂——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学成后更好的报效祖国。

    1934年,接受了4年欧美音乐教育的王洛宾从北平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京绥铁路扶轮中学担任音乐教员。这一年,他22岁。

    他一边教学,一边为赴巴黎留学做准备。但几年后,这个梦想被无情的打碎了。

    1937年是现代中国苦难的开端,但对王洛宾来说,更是是厄运连连,雪上加霜。就在这一年,他深爱的母亲因病离他而去,而民族的大灾难也接踵而来——抗战爆发,他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都走到了十字路口。

    他藏起丧母之痛,拾起民族大义,投入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他前往山西,参加了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王洛宾随萧红、萧军等一干热血青年从山西经黄河风陵渡进入陕西,正式踏入广袤的大西北。

    王洛宾不会知道,他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头,他将在西北的苍凉戈壁、大漠风沙中兜兜转转,耗尽一生。直到他倒在大西北,他的骨灰才回到北京,魂归故里,这已是59年后。但这时,他年轻悸动的心根本无法预计自己将在西北大漠的舞台上,怎样演绎那苦难辉煌的人生?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尽苦难的音乐行者,永不消逝的大漠歌魂——王洛宾(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qay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