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顺应用户潜意识做产品,不要让客户思考,这样客户就不会启动防御。
反之,所有让用户思考、琢磨一下的产品,就是在提醒用户启动自己的防御系统,其实是给自己的产品提高使用门槛,降低转换率。
如果产品还能让用户产生熟悉感,那就大大提升了用户使用机率和好感。
【感】
看到潜意识,我有点明白为什么梁宁老师在产品课开头几篇,花了几节课的时间专门讲人性,因为产品思维即人性思维,充分了解了人性,才能用产品对症下药,满足了人性需求,产品自然不会太差。
而文章中Sony的音响案例,给我印象最深。对于人为什么会“说谎”,准确说应该是有时候口是心非,起初我是有点不理解的。后来才渐渐明白,人会根据不同环境和状态,调整自己的意识,这些意识更多的受环境影响的决定。
比如你工作时候的状态和意识,以及做选择的出发点,跟你在家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完全是不一样的。
【思】
对于顺应潜意识做产品,我脑海里立即涌现出一个反面的声音,之前很多产品都在说培养用户,教育用户,即让用户尝试些新的,跟之前不太熟悉的东西。
从表面上看,貌似两者之间有点冲突,是否说明梁宁老师的观点不是完全成立呢?
我反复看了文章内容,看到里面还提及到一个催眠的事儿,即对于一个事情的不断重复其实就是在催眠。而催眠是可以绕开用户的防御,或者说让用户卸下防御,听上去有点玄乎。
但我仔细想想在我脑海中曾经有催眠迹象的事情,脑白金算一个。之前在大街小巷都能听到一句广告词,“过节不收礼,收礼品只收脑白金” 并且是无限的循环播放,连我父母最后都知道这个,导致他们在过节走亲戚的时间,想到买礼品,首先脱口而出的就是:要不要看看脑白金,多么可怕的催眠效果。
依照催眠这事儿,在回到我上面的疑问,我认为应该可以这么理解顺应潜意识做产品这事儿。
如果你有过人的催眠能力和反复强调一个事情,并让人卸下防疫的能力,可以尝试看看让用户按照你想要的方式走。
如果没有,起初只是利用产品单一的跟用户对话,最好还是顺应用户的潜意识做产品,这样比较容易让用户接受。
在回到我所在行业,汽车领域。常常看到的不是顺应,而是强行绑架。
例如,我们去4S店买车,想贷款。有厂方金融和银行等几种选择,对比之后你发现有些厂方贴息很便宜,甚至是免息。但是选择厂方金融就需要强制在4S店里购买与贷款年限相符的保险,本来很高兴的事情,这样一弄,就让人觉得有点不爽。
【行】
想想自己所在的行业,有哪些产品是顺应用户潜意识的,哪些是催眠客户的。如果我做的产品的话,是不是也是遵照这个逻辑,如果不是我是因为什么不能遵循这个逻辑,最好记录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