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质量管理不可怕,可怕的是自认为了解,于是按照自认为了解的那些认知去理解质量和指导我们关于质量的一切行为,势必导致事与愿违和南辕北辙。于是,企业里面就出现了“质量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怪圈,究其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对质量管理的认知就错了。如下五个是在企业管理人员中最常见的误区,不信?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第一大误区:质量就意味着好
这是质量管理最常见的误区,我们一旦去评价一个产品质量的时候,通常用好与坏来形容。可是好与坏是如何定义的呢?因为都是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很难达成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共识。举例,当作业人员认为产品质量好的人时候,有可能品管认为不好,品管认为好的,品质工程师认为不好,或产品开发设计人员认为好的,结果产品到了客户那边得到的反馈却是不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我们没有对质量进行清晰、明确、正确的定义和边界的限定。从而导致我们在谈论质量这个话题的时候陷入混乱和模糊不清的状态。大家争得面红耳赤却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当出现争执的时候,解决的唯一方法就是由层级最高的主管拍板或走让步特采流程。
我们在谈论任何一个事物的时候,首先要对该事物进行清晰、明确且正确的定义,并对讨论设定边界。这样大家才能在一个对共同话题有共同认知和共识的情况下,进行充分交流。衡量一个人是否聪明的标准就是看他头脑里有多少清晰、明确且正确的概念,这些概念之间又有多少清晰、明确且正确的联系,它们之间有相似和不同之处,是否可以互相转化等。
所以我们要对质量做一个清晰、明确、正确的定义,那就是:
质量就是符合要求
凡是不符合要求的都是没有质量的。符合什么要求?当然是客户的明文规定和明确提出来的要求。这些都要转化为内部的质量管理标准。
第二大误区:要有质量就要多花钱,也就是所谓的经济质量。
克劳士比曾写过一本书《质量免费》,他说质量不但是免费的而且还能成为公司利润的源泉,企业的摇钱树,削减成本的利器。我们常常误认为如果我们要确保质量,那么就势必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完善我们的检验机制,去更新我们的生产设备,这些都是需要花钱的。你让我做到FQC零漏失,我们的一贯作法就是立马增加检验人员,增加自动检测设备,提高抽检比率等,所有这些都是倾向于事后处理,拦截把关,而不是想让员工能够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检验工作。质量管理人员不能被生产主管的质量经济概念所影响,回到第一个误区,再次告诉自己质量就是符合要求。
第三大误区:质量是一线员工的事。
很多时候,出现客户投诉或制程之中出现批量异常,就会把原因归结于作业员没有按照要求去执行现有的作业规范。真的是这样嘛?我看未必,真正的问题其实并不在现场而是存在于办公室的官僚机构里面。现场按照他们开发的流程和工具以及连现场都很少去的ME制作的SOP来执行,那么这些都是正确的吗?现场主管有没有我是第一责任人的担当而不是一有锅就甩给作业员。作业员没有做好,是不是我们主管没有给予充分的培训,没有考核,或者干脆就是你纵容的结果。如果确实有部分作业员不适合从事某项工作,而作为主管却没有及时发现及调整,那还是我们主管的问题。所以,内向思维,从自我检讨,找问题远比把责任推给作业员来得更高效。
第四大误区:质量是无法衡量的。
这一观念也是延续了第一个误区,如果我们把质量定义为好,那么什么是好,就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了,很难去用统一的标尺去衡量。可是如果我们用质量因为第一次没有符合要求所造成的重工、返修、检验、报废等造成的PONC (Price of Non- Conformance)来衡量就变得清晰容易了很多。只有要金钱来衡量质量,那么无论公司的高层还是一线员工都会有切实的感受和明确的数据,不容置疑。大家有了共同的语言,那就是PONC来衡量质量的运行水平。
第五大误区:质量是质量部门的事。
很多人觉得企业之所以有个质量部就是用来负责解决所有质量问题的,不然我们辛辛苦苦赚的钱为什么要拿出来一部分来养这帮质量部门的人。可是,质量部门真的就是用来解决质量问题的吗?这里首先要对质量问题进行定义。根据第一点,质量就是符合要求。那么质量问题就是那些没有符合要求所造成的。因此找到没有符合要求的原因就能找到解决质量问题的办法。当这些所谓的质量问题通过用发生的原因来命名的话,那么谁来负责解决就变得一清二楚。比如因为采购核价的问题导致选用了一款产品造成了成品在客户端的客诉,那么就是采购问题。因为生产的作业指导书错误导致产品不良,那就是作业规范问题。从此质量只做质量份内的事而不是替别人操碎了心。好心反而办坏事。
那么什么是质量部门份内的事呢?下一篇文章再聊这个话题。
以上就是质量管理的五大误区,但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重新刷新对质量管理的认知,从概念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最后是整个质量管理认知系统的升级和再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否则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