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一篇写景散文,描写了冬天的济南富有特色的景物,这些景物共同的特点就是“小”。在描写中作者对全文的布局是巧妙的,层次清晰的。语言清丽优雅又不失活泼,读了文本脑中就会出现水墨画般淡雅、温情的、纯净的冬天的济南。我从结构、景物和语言三方面解读这篇文本。
匀称的结构
《济南的冬天》全文不长,但是结构安排的十分匀称恰当。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描写济南冬天的天气,老舍将济南的冬天与北平、伦敦的冬天进行对比,突出其“温晴”的特点;第二部分老舍则是描写济南冬天“温晴”的山水景色,前两部分在关键词的引领下,向读者娓娓道来济南冬天的妙处。结尾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既是点题,又呼应了第二自然段“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一句,全篇文章结构纯然,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自然流露其中。层次得当的景物描写。
首先,济南虽然地处北国,但是一句“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便概括出了济南冬天与其他地方的不同之处。“响晴”表明晴朗高爽,在此天气之下,济南的景物别有一番趣味。因此,作者在描写济南冬景之时,便都笼罩在了这种温暖晴朗的色调之下。如“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轻微露出点粉色”,“害了羞”“轻微露出点粉色”都表明了冬日温暖的色调,也让读者更加体会到了济南冬天的妙处。
其次,济南景色秀丽,作者进行描写时并非不加排列的全盘呈现,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展现出来。文中先写了全城概貌,再写雪后斜阳,最后才开始写“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热气”的水色。全文层次得当,将济南冬季的美景由全至远再推进到读者眼前。
最后,作者在描写济南冬景之时还对景物的选择、构图进行了适当的裁剪。“小山整个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了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在作者笔下,济南城变成了一个被包裹在“摇篮”里的小城儿,而浩瀚的天空在作者眼中也变成了一个“空灵的蓝水晶”,济南城、天空此类“大物”被作者形容得活灵活现。但同时,作者并未因此而忽略济南冬天里的微小细节,如“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天儿越晴,水藻越绿”等一系列微小的、极容易被人忽视掉的细节景物也被作者一一呈现在眼前。
丰富的语言运用
首先,作者在文本中运用了很多感叹词,比如“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上山的矮松越发的青黑”。“呢”“吧”“呀”之类的语气词在全文中多次出现,但是并无矫揉造作之感,反而给文章平添了一抹温情与生气。
其次,《济南的冬天》中的修饰词也值得细细品味。老舍在文中多次运用“小”字,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那就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这是张小水墨画”等。“小”字将济南的冬景写得活灵活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极致喜爱,而正是由于这种喜爱,才让作者发出了济南的“小山太秀气”“受不住大雪”的感叹。
最后,文中的一些句式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倒装句、反问句、感叹句在文中出现多次,基本上都表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不同判断与感受。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一句没有直接运用感叹或肯定句式,而是反问的形式,这似乎是在与读者进行对话,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字里行间老舍都描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暖,济南的冬天真的像老舍描述的一样温暖吗?百度百科显示:济南的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吹寒冷的偏北风。冷空气不断侵入,使气温不断降低,整个冬季雨雪稀少、北风频吹、干燥寒冷。那为何在老舍的眼里,济南却是理想之境呢?这源于老舍的经历。老舍在伦敦教书五年,在异国他乡既没有丰厚的薪水,更没有家的温暖。1929年夏,老舍乘船回国,因为船费不够,他迫不得已暂时停留新加坡,待在新加坡找了新工作,攒足了回国的旅费,方才回到祖国。回国后,他接受了山东齐鲁大学的聘请,任国文教授。在济南,他安定地生活,努力地创作,快活地休息,他在这里结了婚,成了家。济南,抚去了游子在外飘泊的的忧郁,带来了宁静的生活、未来的希望,工作,“有了着落”,生活,“有了依靠”,心灵,变得“温情”,因而,在老舍“温情”的笔下,济南的冬天似春天,冬天的济南是家园。只有一位内心有了“着落”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温暖、如此明亮、如此晴朗之文。
小结
读此文,情景交融,意境优美,济南冬天的美在老舍笔下是纯净而独特的,是充满温情和想象的,是给人幸福享受的——那小山,那阳光,那薄雪,那冒着热气的绿水,那长枝的垂柳……这如诗如画的美景,这浓郁悠长的情致,这就是《济南的冬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