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艺术文化 人物 艺海《品鉴收藏》篇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作者: 杜老倌侠客居70后欢喜写作 | 来源:发表于2018-12-31 18:04 被阅读11次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僧帽壶”最早创制烧造于我们国家的元朝时期,其原本是属于瓷器造型的壶式之一,因其壶口形似“僧帽”故而取名为“僧帽壶”。至明代发明了紫砂壶之后,才把原本用于瓷器造型的“僧帽壶”移植于“紫砂壶”中。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僧帽壶”的造型特点为:口沿上翘,前低后高,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不仅是这样,不同时期(朝代)的”僧帽壶”其形制也是各有不同。就元朝的器形而言,形体显得十分敦实、壶颈比较粗、壶流则略显短;到了明朝时期,壶流略显长;至清朝时期,壶颈略显高,腹部略显瘦;元朝时期的“僧帽壶”主要以景德镇青白瓷器为主。到了明清两代则继续烧造“僧帽壶”,并且丰富了“僧帽壶”的颜色与造型,有青花僧帽壶、红釉僧帽壶、白釉器僧帽壶、景泰蓝僧帽壶、牙雕僧帽壶等等……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在《佛教大词典》一书中关于“帽子”一词是这样解释的:“头巾、禅巾、菩萨巾,冬季僧侣头上所戴布制之物。”北宋释道诚所撰写的《释氏要览》集卷下送终篇头巾条则记载了:“帽的形制全长五尺三寸,前面长二尺八寸,背后长二尺五寸”……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到了明代发明了紫砂壶以后,各类紫砂壶工匠根据历朝厉代流传下来的各种“僧帽壶”器型,又把“僧帽壶”分成三种类别,即:其一是明朝李茂林款式;其二则为明朝时大彬款式;其三为最早出现在紫砂器中的僧帽壶——“高僧帽壶”。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李茂林款的僧帽壶”的特点是:嘴短直,嵌盖,壶肩上平面有篆文一圈,可回旋倒读均成文。壶底刻“万历丁丑子京先生索,文嘉铭”。(备注:万历丁丑即为公元1577年)壶的身上贴有莲瓣花纹装饰,这应该是根据佛教习惯而制作出来的。此壶在“僧帽壶”中的地位应该是比较独特与特殊的,因为如果我们不把壶嘴和壶把都考虑在内的话,壶身与现如今僧人们冬天所带的帽子最为相象,最接近“僧帽”的样子,就好像是僧人在头顶上带着的帽子一样。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李养心即李茂林,“茂林”是他的号。其人生于明代嘉靖1522年卒于明代万历1619年,是当时宜兴的制壶高手。江苏宜兴人,还有一种说法,说他是江西婺源人。其人擅长制作“小圆式壶”,在当时就被称之为“名玩”,所制作的紫砂壶朴实中又具妍丽之态。因为他在家中排行第四,故而又被称之为“小圆壶李四老官”。所制紫砂壶不加署款,仅朱书号记而已。原先壶坯,都附入缸窑烧造,不用匣钵封闭,沾有缸坛釉泪。自养心始,壶另作瓦囊,闭入陶穴,防止砂壶沾染釉泪,砂壶烧造质量大为提高。子李仲芳,亦是当时制壶名手。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明代的文人周伯高周高起在其撰写的《阳羡茗壶系·正始》一书中曰:“李茂林,行四,名养心。制小圆式,研在朴致中,允属名玩。自此以往,壶乃另作瓦囊,闭入陶穴,故前此名壶,不免沾缸坛油泪。”明末的散文家陈定生陈贞慧在其撰写的《秋园杂佩》一书中称:“养心之壶艺在时大彬之上,为供春劲敌。传世作品极少。”民国时期的李景康与张虹共同撰写的《阳羡砂壶图考·创始》一书里也写道:“自正德以递万历,所制多大壶,李茂林始制小圆式,实为阳羡小壶之鼻祖。”当代紫砂壶制作大师顾景舟主编有《宜兴紫砂珍赏》一书,书中就有著录李养心(李茂林)制作的“菊花八瓣壶”一具,在紫砂壶的底部刻有“李茂林造”四字楷书款,“香港茶具文物馆”藏品。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时大彬款的僧帽壶”,其造型特点特别明显,壶身六瓣,鸭嘴流,莲瓣装饰上升到壶冠,耳型把上有一小扳手(似飞把)。壶底刻有“万历丁酉年时大彬制”(备注:即公元1597年)楷书款。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时大彬是宜兴紫砂艺术的一代宗匠,他是宋代尚书时彦的裔孙,明代时朋之子,生于明代万历1573年,卒于清代顺治1648年,其父是明代著名的紫砂“四大名家”之一,时大彬在制作紫砂壶的全过程中,发明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制作技艺,在泥料中掺入砂,开创了“调砂法制壶”,古人则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别具一番情趣。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时大彬一生大约活了八十余岁,他的作品有数千之多,而且流传极其广范,有诗句为证,曰︰“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明代的学者许南华许次纾在其撰写的《茶疏》一书中曰︰“往时供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明末的散文家陈定生陈贞慧在其撰写的《秋园杂佩》一书也载︰“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其制始于供春,壶式古朴风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后则如陈壶(陈鸣远)、徐壶、皆不能彷佛大彬万一矣。”……虽然时大彬的紫砂壶作品有很多,但能够流传存世的紫砂壶作品却是稀少,到了清代乾隆年间,他的作品已视为稀世珍宝了,大家竞相争购收藏!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高僧帽壶”的主要特点是:棱角突起、线条流畅、口盖紧密、分奄不差、结构极其严谨,整器造型与莲瓣僧帽也尤为相似,壶身以紫泥调砂塑造,形制显得极为淳朴、占雅。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虽然以上三款都被称之为“僧帽壶”,不过,同一名称的器形却又有很大的差别。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差别,其主要原因是:从上古时期的陶器广泛使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的广泛使用,至汉朝以后又由以使用漆器为主,到了宋朝则是以“瓷器”替代了“漆器”,至明朝紫砂的逐步兴起和进步,都一步步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既有历史的烙印,又有时代的烙印,这种影响往往都是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与进步,尤其显得纷繁复杂。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还有,每朝每代都会根据当时特有的社会文化氛围、工艺的制作水平、财力的多寡和各个帝王的审美风格(喜好),而制作出不同类型的“僧帽壶”,并且还会保留所在朝代自己独有的特点和某些细微的变化。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在当代“僧帽壶”的制作中,恐怕非制壶泰斗顾景舟莫属了,因其本人有着极其高超的壶艺境界和深厚的文化修养与底蕴,特别是传统的历史文化修养与底蕴极其扎实,故而能做出一流的紫砂壶,其所做出的每一把壶皆被收藏爱好者和收藏家视为珍(精)品。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与此同时,有没有深厚的文化积累与底蕴,特别是是否积累了传统的文化与底蕴,是各类民间艺人从艺历程中最最重要的一道门槛,这也是区别什么是大家与名家,什么又是一般的匠人。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据笔者所看到的各类有关于顾景舟的资料后知晓了,顾景舟生于1915年,卒于1996年,原名景洲。别号:曼希、瘦萍、武陵逸人和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是宜兴市的紫砂名艺人,光素器巨匠,一代宗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氏专门用于制做紫砂壶的工具就有十余种,有些工具还是自己亲手制作的,其所做的各类壶坯轮廓造型端庄周正,结构甚为严谨,比例和谐匀称,线面简洁明快,节奏变化适度,在制作“僧帽壶”的时候也是如此,而且在紫砂壶的制作过程中总是一丝不苟、废寝忘食……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备注:①文章为作者原创;②各类瓷器类、紫砂壶类僧帽壶图片和文字动图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上;③感谢原创图片。】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杜老倌侠客居(陆伟)写于2015年12月09日星期三下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藏海雅事之——话紫砂壶之“僧帽壶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qjw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