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青甘

作者: 大汉鹰城侯 | 来源:发表于2019-08-01 00:12 被阅读0次

    写在之前

    关于旅行这个话题,有多种诠释。

    罗兰巴特曾在所著的《恋人絮语》一书里写到:“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重要的不是此行的终点,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时的心情。”

    有人说:去哪儿不重要,关键是和谁一起同行。

    导游小高说:旅行就是从一个你呆腻的地方到一个别人呆腻的地方。

    毛旭峰说:不管是和家人旅游,还是和朋友聚,也是难得的缘分。

    我说:每年应该剥离一段时光,去另外一座城市看望故人、去向往已久的地方验证广告描绘的风景、去体验一把不一样的民俗风情、去了解一段写在书本里的历史人文……其实这些都是其次,前提是一家人一起出行。

    引子

    去年年初的一个周末,我无意中得知毛旭峰到南昌参加学术交流,于是牵头召集罗国权、周军等老同学、故友陪他一起吃了顿晚饭。晚上周军一行返回鹰潭,罗国权和毛旭峰到我家小叙后,我和罗国权送毛旭峰回下榻酒店又聊了一会。

    这些年,大家散在四方,各自为了工作和生活而忙碌,难得有机会聚在一起,有着说不完的话,无奈时间有限。离别之际,毛旭峰再三邀约我们有空到西宁转转,顺便领略下祖国大西北的风光。

    后来因工作影响,当年我和其他同学未能成行,仅周军携家人同朋友一起去了西宁。

    今年提前计划很久,原本准备邀约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组团去西宁看望同学毛旭峰,顺便旅行。可最后由于种种原因,只剩我一家人按原定计划出行。处于安全方面考虑,青青在网上报了旅行团——青海甘肃五日行。

    7月5日,终于没有被意外打搅而从南昌顺利启程。

    7月6日 西宁

        一座陌生的城,会因为有一个熟悉的人,而变得让人向往且温暖。西宁,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座这样的城市。

    西宁,古称西平郡、青唐城,取“西陲安宁”之意。汉武帝元狩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21年,汉军西进湟水流域,汉朝大将军霍去病修建军事据点西平亭,这是西宁建制之始。西宁是青海省第一大城市,也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城市和东方门户,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

    从南昌出发终到兰州,Z126次晚点了一个多小时,转K377次到西宁车站已经是下午16点50分。还没走出出站口,就看到毛旭峰已在出站口正前方等候。运动装、鸭舌帽,一年多不见他依然是那么清瘦干练。

    在去酒店的路上,沿途经过了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甘肃省博物馆、清真寺等地标,城市建筑井然有序、街道干净整洁、城市绿化方面做的很不错,给我留下了良好的初印象。

    我们入住的酒店就在毛旭峰工作的青海师范大学对面,晚上毛旭峰一家在酒店旁边的一家酒楼请我们吃饭,还邀请了他的同事兼好友杨登兴作陪。这是我第一次面对面见到他的儿子“毛豆”,而距上次见到他的爱人已过去十一年。晚餐很丰盛,手抓羊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先吃两瓣蒜,再吃一口羊肉,蒜的辛辣夹杂着羊肉的鲜美充满整个口腔。牦牛肉、藜麦粥,都是第一次吃。

    吃完晚餐,毛旭峰带着我们走过他工作的学校校区,到他家中小坐聊天。他住的小区就在学校边上,环境很不错,小孩上幼儿园也方便。

    7月7日 张掖→嘉峪关

    按照旅行团计划,一早从西宁乘动车到张掖集合,游览张掖丹霞地质公园。旅行社订的三张票不在一节车厢,与青青、昭然坐一块的女旅客主动和我换了位置,还说都有带小孩出门的时候,好人还是多。

    到了张掖西站,导游小高在出站口接站,她举的导游标识比较特别——一只萌萌的小骆驼,据她说是西北独此一家。天下起了小雨,在车上小高说,张掖这个地方一年到头很难得下雨,而且下雨之后丹霞地貌的颜色更加鲜明绚丽。言下之意,我们遇到了下雨反而是幸运。

    张掖,古称甘州,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之一,甘肃省的“甘”指的就是张掖。公元前111年,也就是汉武帝元鼎六年,汉武帝刘彻分酒泉郡东部置张掖郡,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

    我们游览的是七彩丹霞风景区,乘坐景区大巴抵近景点,顺着防腐木铺就的栈道缓步前行,一大片七彩色的地貌风景在眼前呈现,这里的丹霞地貌发育于距今约200万年的前侏罗纪至第三纪,地势层级错落交替、岩壁陡峭、气势磅礴、形态丰富、色彩班斓。

    天色开始阴沉,后转晴明,洒下阳光,让镜头中七色斑斓的地貌山景更加上镜。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这里植被很稀少,山坳低洼有溪流处长着一片茂盛的芦苇迎风招展,一树不知名的紫色繁花让人惊艳。在步行途中,我被一株孤独而顽强地扒在土地上的蕨类植物而吸引,这一点绿在红褐色土地的荒凉衬托下凸显出生命的张力。

    晚在嘉峪关市住宿,酒店周边的住宅区灯火伶仃,在路人的推荐下在酒店出门左边找了一家小馆子吃了点水煮,吃完后到沿着酒店右边的街道散步,才发现有好几家菜馆,大呼“划不来”。

    7月8日 嘉峪关→敦煌

        上午的行程是游览嘉峪关。

        冯胜骑马铜像伫立在关前不远处,这是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面对如此简陋的关城和向两旁延伸的土城墙,如果不是关楼的牌匾和立在城门前的石碑,我无法想象这就是明长城的西起点,大名鼎鼎的天下四大关之一,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

    明洪武五年,也就是公元1372年,嘉峪关由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所建。为防备东部日渐强大的吐鲁番,他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由此,嘉峪关成为明王朝西部国防重地。

    由关楼进入关内继续前行,内城有戏台、文昌阁、关帝庙等建筑,瓮城、马道、角楼、箭楼、敌楼等建筑设施展示了冷兵器时代的防御体系。站在一处角楼向远处眺望,祁连山顶白雪皑皑,黑褐色的山脉雄奇绵延,长城遗迹向远处延伸。据说,关外辽阔的空地上,当年守关将士布下的绊马索装置依然存在。

    关内立的石碑讲述了两个故事。一则“击石燕鸣”,悲伤的故事却演绎成美好愿望的由头。说的是在嘉峪关关城曾经住着一对非常恩爱的燕子,每日形影不离。一天,燕子双双外出觅食,傍晚城门快要关闭时,雌燕先飞入城中,后到的雄燕却被关闭的城门撞死了。雌燕看到被撞死的雄燕,最终悲痛而死,从此这里就发出“啾啾”燕鸣声。于是人们在出关时都会在此敲击墙壁,如果能听到“啾啾”燕鸣声,则表示此次出行能平安而归;将军出征前,家人也会到此击墙问卦,祈祷将军平安归来。二则“一块砖”,记录古代建筑者的高超技艺。说的是在修建嘉峪关时,一位名叫易开占的的工匠技术高超,经过周密勘查计算设计,提出精确建造方案最终用材只剩一块砖。最后,这块多余的砖被放在西瓮城“会极”门楼的后檐台上以示纪念。

    从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将兵出击匈奴,夺取焉支山和祁连山,让匈奴人悲歌:“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到明宋国公冯胜建嘉峪关巩固国防,当年边塞重地,如今成为旅游胜地。作为后人,我们不能忘记这片土地是无数先辈曾经用鲜血和生命开拓和守护。

    下午到敦煌鸣沙山、月牙泉。

    下了旅游大巴,在通往鸣沙山的路上,一眼就望见路的尽头巨大的沙丘,棱角分明的脊线让沙丘显得更加立体有型。

    这里位于库姆塔格沙漠东部边缘,西部100公里外库木塔格沙漠提供了充足的沙源,全年多风的气候为沙山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当强劲的西风裹挟着黄沙一路高歌东进,被东面的三危山和南面的黑石山所阻挡,风沙沉降下来日积月累聚沙成山,就形成了敦煌的地标之一——鸣沙山。

    在鸣沙山骑乘骆驼是不可缺席的一个旅游项目,在工作人员的导引下,我们5人一组,遮阳帽、墨镜、纱巾、口罩等防护装备齐全,各骑一匹骆驼列队前行,按照规定的路线转了一圈。在驼铃声中,体验了古丝绸之路驼队行商的艰辛。我骑的那匹骆驼是本组中年级最大的,有三十多岁;昭然骑的那匹可爱的小白驼年纪最小,才6岁。结束后,我让昭然搂着小白驼的头合影留念后再道别。

    接着,昭然和青青体验了滑沙的项目。昭然胆子挺大,在工作人员的陪护下,一下子就从半山腰滑了下来。据说鸣沙山的名称源于游人登山下滑其沙随足滑落,会轰然作响,但我却没听到。沙粒的确有红、黄、绿、黑、白五色,很细腻,就是容易钻进鞋子里,但不硌脚。我也爬到半山腰,拍下了不远处月牙泉的景色。

    导游小高给我们讲了一段关于鸣沙山和月牙泉的传说。从前,这里没有鸣沙山也没有月牙泉,而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寺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浴佛节,当佛事活动进行到“洒圣水”环节时,住持方丈端出一碗圣水放在寺庙门前。忽然寺外一位外道术士大声挑战,要与住持方丈斗法比高低,只见术士挥剑作法,引来铺天盖地的黄沙要把雷音寺埋在沙底。奇怪的是寺庙门前那碗圣水却安然无恙,术士又使出浑身法术往碗内填沙,但碗内始终不进一颗沙粒,直至碗周围形成一座沙山,盛圣水的碗还是安然如故。术士无奈转身离去刚走了几步,忽然间那碗圣水倾斜一些出来化为一弯清泉,术士则变成了泉边的一块黑石。原来这碗圣水本是佛祖释迦牟尼赐予雷音寺住持救助百姓,由于外道术士作孽残害生灵,佛祖便显灵惩罚。

    事实上,月牙泉所处的地型是典型的平原沙质曲流型河谷残留湖地型,因源头党河改道而形成,但与党河依然通过地下水系紧密相连。随着水土流失和周边植被的破坏,月牙泉存水最少时平均水深仅为七八十厘米,为了避免月牙泉彻底干枯,人们采取各种措施手段为其补水。现在景区除了规划的草地以外,离月牙泉不远处的沙丘脚下还有一大块湿地,通过一个大水管进行不间断供水,湿地里芦苇婆娑,水草茂盛,居然还传来蛙声。

    和青青带着昭然抵近月牙泉,到旁边的建筑群里转了一圈,在往集合地点的归途中,突然刮起了风,风裹挟沙子迎面扑来,绝没有“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的浪漫。

    为了赶晚上21点的实景演出《敦煌盛典》,我和青青带着昭然在酒店附近找了一家驴肉黄面馆,点了一份驴肉黄面、一份驴肉火烧、一碟粉皮,味道的确不错,狼吞虎咽匆匆吃完。

    《敦煌盛典》节目分四个场景,分别以沙丘、广场、大楼、半封闭式大厅为场地背景,观众席三百六十度逆时针旋转乃至根据剧情需要推进切换,讲述的是画匠莫丁和绿珠公主的凄美爱情故事,展现敦煌的历史、盛景、当时的民俗风情、莫高窟的壮丽恢宏。

    看完节目回到酒店已是近23点,我们和旅行团的其他几位旅客一起,相约逛敦煌夜市。夜市两旁的烧烤店招徕顾客的热情真让人盛情难却,我们逛完卖各种工艺品的摊点,最后找了家名为“马中华烤羊排”店做下,点了烤羊肉、啤酒等,店主还送了汽水、玉米、土豆等食品,问了下玉米的价格才六毛钱一根,玉米和土豆的味道都很不错。

    7月9日 敦煌莫高窟→大柴旦翡翠湖

    上午安排游览莫高窟,因条件所限,我们一家是到现场买的B票,只能游览4个洞窟,导游小高一大早就过来排队帮大家买票。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历史最长久、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佛教和石窟艺术宝库。民国时期才改建成的九层楼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

    编号第96号洞窟,年代为公元618年至705年的初唐时期,窟内的大佛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亚洲排名第三。

    我们还参观了大唐归义军后期的实际掌控者——曹氏家族开凿的家族洞窟,墙上排列整齐的供养人图像就是当时开凿洞窟的曹氏家庭成员。

    ……

    离开之前,我们还观瞻了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暨常书鸿故居,简陋的土胚房尽量还原当时的场景,当年敦煌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工作生活,庭院里有两颗梨树,据说当年每逢果子成熟时,所长常书鸿都要给工作人员分享。

    在这里有必要回顾一下敦煌的历史。

    敦煌,取“盛大辉煌”之意,又名沙洲,虽然声名远扬,但的确就是沙漠中的一块绿洲。在1986年的《红旗》杂志上,国学大师季羡林发表了一篇关于“敦煌吐鲁番学”的论文,说敦煌是世界上四大文明——中华文明、希腊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汇流的中心。而我向往敦煌,源于十几年前看过的一本叫《大梦敦煌》的书。

    敦煌是汉武帝时期河西四郡之一,古“丝绸之路”西出玉门关和阳关的主要门户。唐朝安史之乱爆发,敦煌的繁华也受影响随之而止。唐朝皇帝不断抽调精锐边军勤王,敦煌和其他地区一样面临着守备单薄、孤立无援的境地;日趋壮大的吐蕃乘机夺取了河西走廊,唐大历十一年,也就是公元776年,吐蕃已攻陷了除沙州以外的整个走廊地区,敦煌便成为河西尚在抗蕃固守的唯一据点。安西、北庭那些远在关外的士兵孤悬于西域,因此断绝了与中原的联系,苦苦等待援助,直至城破陷落。他们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境地下,孤守西域四十多年,最后用鲜血和生命诠释对祖国的忠诚。直至唐贞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86年,敦煌才因外无救援,内无粮械而提出“勿徙他境”的条件与吐蕃议和。

    公元848年,由张议潮率领的一支起义军高举“回归大唐”的旗帜,趁吐蕃内乱,夺回了敦煌,随后又以敦煌为大本营,一步步收复河西走廊,并将河陇十一州地图进献给唐宣宗。然而,此时的唐王朝心有余而力不足,河西走廊虽然在名义上重新归属大唐,但皇帝无力提供实际支撑,归义军只能靠自己在强敌环伺的困境中夹缝求生。公元1036年,敦煌归义军被西夏攻灭,这期间归义军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同中原建立联系的努力。这就是历史留下的教训,只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只有稳定的发展保持强盛的国力,才能支撑和庇护边疆的安宁。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海上、草原“丝绸之路”的兴起,陆上“丝绸之路”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已无足轻重,敦煌曾经的辉煌也就渐渐泯没在黄沙之中……

    下午导游小高带我们去了一个免费景点——大柴旦翡翠湖,老天爷给力,虽然起风但给了一片灿烂的阳光,一汪浅浅的绿色湖水,周围围满了车辆和人群,水边一只道具小帆船上,一位红衣女郎带着墨镜,在摄影师的指导下摆出各种姿势,网红美图就是这样来的。起飞我的大疆TELLO无人机,在风中摇摇晃晃拍了一张俯视图,效果还不错,旁边的拖拉机上站着几位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也起飞无人机给自己拍照。在摊子上,青青买了些美味多汁的罗佳果,昭然在一位藏族大叔手上花了二十块钱买了一块月牙形的玉石挂坠。

    晚上住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市。

    7月10日 茶卡盐湖→青海湖

       “天空之境”——茶卡盐湖,藏语“茶卡”的意思是盐池,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之一,是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的天然结晶盐湖。被国家旅游地理杂志评为“人一生必去的55个地方”之一。

    可惜今天天公不作美,盐湖在阴天显示不出“镜子”的效果。从景区入口处乘坐小火车往盐湖深处前行,这小火车被宣传软文比喻成《千与千寻》中那趟“有去无回”的水上火车。车速不快,便于欣赏沿途的风景,大型盐雕塑群、盐池、飞过的水鸟、在池中游弋的野鸭、沿途行走的旅客、行驶在路边的电动车……

    到了终点,我们下车,白花花的盐铺就了岸,青青去给昭然买了防水鞋套,盐池中锈迹斑斑的机械,孤零零地矗立着,和铁道边刻意保留的废弃的倾斜电杆,构成了一幅工业遗迹画面,站在站台上抬高手中的手机,调整好构图,将远山、盐池、旅人、电杆、小火车、铁路信号灯和标识纳入相框定格。

    昭然的胆子还是蛮大的,穿着防水鞋套下了盐池,池子里人很多,栈道上休息的人也很多。青青后来光着脚也下去看护她,我起飞携带的大疆TELLO无人机,从空中拍摄了几幅图景,因设备和天气,当然最主要的是怕无人机掉池子里,就停飞了。随后,一只大型无人机从盐池上方呼啸而过,让我羡慕不已。

    盐湖景区有几块,受时间限制其他区域我们就没去了,直接从终点上了返程的小火车到景区门口集合。走之前顺便逛了下工艺品店,有盐雕、水晶石制品、盐裹袋等,东西都挺不错当然价格不菲,最后青青在出口处买了两袋一元一袋的青盐。

        从茶卡盐湖出发,今晚住青海湖畔,快抵达目的地酒店时看到了一片美丽薰衣草花海,一只牦牛惬意地卧在其中。到达青海湖边的酒店放下行李,和旅行团的几位团友约着吃了一顿藏族特色晚餐,有土火锅、酥油茶、青稞饼、牦牛肉炖野蘑菇、酸菜粉条、葱爆羊肉等等,豪爽的来自苏州的大哥自费买了啤酒请大家喝,还邀请了导游小高和司机师傅。

    7月11日 青海湖→塔尔寺

    青海湖,我只是路过,远远地看了一眼。

    天下起了雨,气温也随之下降。抵达青海湖边的景区入口处,昭然不愿意下去,我就让青青跟团去,我在车上陪昭然,她居然睡着了。等青青他们回来,有位旅客反映“划不来”,下雨不方便,坐个小火车才一百多米的距离。青青带相机拍了一些湖面野鸭子的照片和风景,效果一般;的确,湖天一色的风景要天气给力才行。

    中午在一家吃饭展览购物一体的综合大楼用了团餐,这是整个旅程中质量最好的一顿团餐,完了后参观枸杞园,听讲解员讲解了青海枸杞的相关知识和发展沿革,最后到购物中心购物,昭然给修修选了一只羚羊玩具作为礼物。

    原本不想去塔尔寺,导游小高说:“既然来了,还是去感受下吧?”想想也是,了解下相关文化也好。大巴车停在山脚下的停车场,我们步行加上乘坐电梯到半山腰,再搭乘四面透风的电动摆渡车到塔尔寺前,一路顶风冒雨,寒气逼人。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坳,是我国藏传佛教俗称黄教的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塔尔寺先有塔后有寺,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传说他诞生以后,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旃檀树,信徒们以此为基础修建了佛塔,后逐步形成寺院建筑群。

    旅行团按每人20元的标准缴纳了讲解费,由专职讲解员带领游览了大金瓦寺、护法殿、酥油花馆等处。每一处入口处的保安验票都很严,不时看到虔诚的信徒做五体投地式的礼拜,也发现有些或守在门口或在殿内的喇嘛操作手机。壁画、堆绣、酥油花被誉为塔尔寺三绝。作画用的颜料是矿石研制而成,因此色泽鲜艳。最让我感到佩服的是酥油花的制作,酥油花的融点很低,15度就会变形,25度左右就会融化,所以必须在零度以下的阴凉房间进行。抛开立意构思制作工艺等等不谈,为了防止体温对酥油花的影响,艺僧们在捏制之前要把手浸泡在刺骨的雪水中,制作过程中必须不时浸冰水、抓冰块让手指保持冰凉。因此,每位艺僧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病,甚至残废。如果没有虔诚之心和献身精神,这是很难做到的。而且制好的酥油花,因受气温的影响,每隔一两年就要重塑一次。

        参观完毕,乘大巴车返回西宁,旅行团成员按各自计划解散,经过在尘世中短暂相处就此擦肩而过。晚上毛旭峰工作上还有接待任务,但还是挤时间请我们一家吃了顿特色烤肉,他给我们准备了一些牦牛肉干,还带了特色手工青海酸奶。烤肉品类丰富,有羊肉串、羊蹄、羊腰等,还上了面片藜麦粥,最后吃不完把烤肉打包带走。临别前我和毛旭峰相约,等他明年有空再携家人朋友回江西再聚。

        滴滴打车去西宁车站的路上,和司机聊天,司机是浙江人,说现在青海这边的藏民远没有前些年淳朴,更美的景色不是宣传的茶卡盐湖和青海湖等地,而是一些不为人知的地方。晚22时10分,我们从西宁车站乘K1060次去成都。至此,六日青海甘肃之行画上句号。

    后记

    这次旅行结束后,我时常回味旅程中很多的“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骑骆驼、第一次吃牦牛肉、第一次看到沙漠、第一次见“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

    那翻越祁连山脉时,沿途草甸上大群牛羊、小伙马群、独立特行的牦牛、三五成群的鹳鸟……

    那大漠黄沙夕阳西下、如蓝宝石绿翡翠的湖泊和水洼、或在沙漠或在岩石或在盐碱地顽强生长的不知名的植物、路边火炬般蓬勃生长的青海杨……

    那古道雄关透出的苍凉和肃杀、千万年堆积形成地貌的多样和复杂、几千年文明交迭的厚重和传承……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诞生在这里、“中华水塔”三江源在这里,中国最大的湖青海湖在这里……

    昨天,古丝绸之路作为中国与西方沟通交流的通道,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记录了盛世辉煌,最后随着时间的流逝由盛及衰而卸下承载的重担。

    今天,被称之为“钢铁驼队”的中欧班列,重新担负起中国内陆城市沟通外界的载体。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则的“一带一路”建设,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徐徐展开和平与发展的宏伟画卷,重新抒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沟通八面四方的精彩故事,与各国共同谱写丝绸之路的新篇章。

    2019年7月31日于南昌

    e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过青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qkf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