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对生命的爱和思考,发展自己的终身职业。不执着于具体目标的实现,在每一个当下及未来,都能体会到自在和喜悦。
——题记
中午听了辉哥的语音,又学习了一诺的两节讲座。感觉很有意思,放在一起更有意思。辉哥从摩托罗拉跳槽到互联网,又从互联网跳槽到汽车行业,每次都实现了华丽的赛道转换。这背后推动他的是什么呢?离开摩托罗拉,是因为接触了安卓后感觉要变天了,也就是对发展趋势做出了准确的判断,离开互联网到汽车,也不是因为互联网不行了,而是因为对汽车的兴趣。——正如辉哥所说,背后的“思考和布道”从未改变。跟一诺所说的对一下,是每次的离开,可能有“恐惧”,但同时也是“爱”,对自己人生的负责,对自身优势的认知,对兴趣的觉察和尊重。
再听一诺讲着相,也觉得有些玄妙。一切可以被威胁的都不是真相。真正的“清福”是独自自在,是内在的喜悦和平和。一个疑问,辉哥这么努力地布道,让大家发展终身职业,是不是着相呢?但再想,不是。因为对比跟别人打工,能去发展自己喜欢、认可、可持续发展的终身职业,当然一定程度上能让人更不被威胁。
问题又来了,如果那些留下的人,也能独自自在,享受喜悦平和,不反而把辉哥这种执着追求“自主权”的强多了吗?这其中到底该怎样辨别呢?——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如果留下的人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不愿意面对挑战,不愿意辞职,而愿意享受自己当下的生活,其实也是一种“享清福”的状态。只是这种清福是有风险和代价的,对于企业人员,可能意味着被淘汰,对于体制内人员,可能意味着更多的不自由和收入天花板。但如果是对于带着觉知和满足生活在当下的人,淘汰了就去找新工作,收入低就想办法面对,不自由也没关系,也不追求收入有多高,那他们就是在享清福。只是对于辉哥类型的人,可能也包括我,因为敏感的天性,对自由的追求,渴望更大程度的自我实现,所以免不了会焦虑,求改变。这个过程中看起来有些“着相”,无事生非,自寻烦恼,但从内在说,是为了给自己的生命有更好的交代,创造自己更喜欢的生命场,让生命的宽度、广度和深度都与以前有不同。——这不是生命的力量吗?而且,正如辉哥,经历了挣扎中的焦虑,(又想到了陈行甲),最终现在的状态,是一种“充实而喜悦”的状态,是能够经常体验到“心流”,体验到“享清福”,而且对抗生活风险的能力是大大增加的。对比之下,我老爸也在“享清福”,但这个清福,似乎又少了丰富、美好、安全感。(当然,有两个女儿可以为他努力,是不是也正应了“人各有命”的说法呢?)
一通分析下来,感觉到自己安心了很多。至少今天学习的时间,复盘的时间,就是一种允许自己“享清福”的状态。虽然还有很多事情,又怕什么呢?其次,再次感觉到自己转岗是对的,虽然各种不理想,但的确转到了心理,而且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当下的不自由,是因为一直不能授权并且不注意提高效率),稳稳地走下去。五年,十年,十五年,不也才50岁吗?没问题的!反正大家都要熬到55岁甚至更晚退休,那我在这些年里,主动选择改变,打造自己可以发展的终身职业,而且和当下的工作也不是完全冲突,甚至可以说是可以融合,不也是非常理想的了吗?
——不去跟硕果累累的他人比,那是特别有头脑又够努力的人应得的命运果实。不擅长规划的自己,好在还够敏感,也有一点勇气,剩下的,就是持续努力了。相信自己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