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往广州的火车上,一边听着王菲的《匆匆那年》,一边匆匆地看完了《匆匆那年》的小说。不知道是因为长时间盯着手机屏以至于两眼昏花,还是因为小说里青春的气息太过于澎湃,看完小说的瞬间,觉得头晕目眩,看周围的一切都觉得恍惚。
小说里的故事从高一开始,在大学时发生改变,在工作以后结束,就像世人对于青春的定义一样,该有的起承转合一个也没落下,而当四年匆匆结束吃完了散伙饭以后,青春便立即散场;小说里的人物个个性格鲜明、饱满,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极尽所能的青春,但不管他们活的多么风生水起,到最后都还是在现实的打磨下收起了所有的骄傲和任性。
关于青春的小说或者电影里,总是习惯给青春贴上各种各样的热血标签,仿佛没有疯狂的哭过、笑过、闹过、爱过就不叫青春,但现实里大部分人的青春都是平淡的,只有偶尔迸出的一两个火花会照亮所有的细水长流,然后便足以让人长长久久地怀念。
反正我的青春就是这样。
我的青春是油腻的,混杂着重庆火锅跟各种重庆小吃的味道。当时好像没有什么特别执着的事情,除了研究学校哪个食堂的饭菜好吃以及连熬夜画图都停不下来的吃;也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事情,除了到处乱跑且跑得越远越开心;更没有什么特别积极去做的事情,除了寒暑假总是第一个走最后一个回;没有加入过学生会,没有当过班干部,没有参加过各种五花八门的社团,除了因为世界杯后遗症在绿茵场上跑了两圈儿,然后被球砸到脑袋以后就再也不去的足球社团,以及一个收了我20块钱便再也没有任何音讯的旅游社团;没有干过什么疯狂的事情,除了一手一壶开水飞奔在通往宿舍的一大坡台阶上,以及看着别人各种疯狂、激情四射;没有追过学长,没有欺负过学弟,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除了用我以为最好的方式认真对待当时发生的每一件小事;没有在毕业的时候抱着同学大哭大叫的咆哮着多么不舍,甚至连微醺时候都保持着理智,除了在毕业几年以后,细细回想着学生时代的好多个瞬间,自动脑补成连续的画面,然后看着情绪慢慢的融化开来。
或许时间长了,青春就真的变成了一种情绪。她不是军训时某个大帅哥出现时候的目不转睛,不是红着眼睛熬成熊猫也要画完的图纸,不是从宿舍六楼扔下暖水瓶的一声轰响,不是刷夜后翻围墙回宿舍时落地瞬间的局部巨痛,不是对着心仪的对象大喊的一声“我爱你”,不是在某棵倒霉的树上刻下的“永远”,更不是在青春的草地上谈着吉他唱着歌的“一生一世”,随着时间的流逝,青春也慢慢的流逝,各种努力过和挥霍过的时光都被储藏在一段被叫做“青春”的情绪里,直到在疲惫的平淡生活里类似的情绪再出现时,便在心理嘀咕一句:“哦,原来这就是我的青春”,当下的情绪汹涌到仿佛那些年一起放过的屁都还是芳香扑鼻的。
但其实青春的时光里总是充满着遗憾。那时还不够成熟,会因为一丁点小事就跟人绝交或者闹翻,还有浪费了很多本该好好珍惜的时机;那时还无法权衡勇敢跟莽撞,没有勇气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未来或者在还没有考虑充分的情况下就匆忙的说出了那句“我爱你”;那时还不够理智,面对自己迈出了一大步却依然无法海阔天空的各种事情,只知道埋怨跟愤恨,却不懂得去理解和体谅这就是生活的本质。不过就算时光重来一次,除了我死都不会再烫那个杀马特的爆炸头之外,也许我还是会过着跟当时类似的生活,因为那时候的我们都还不够现实,但却足够真实。
《匆匆那年》的故事最后,女主角没有像《致青春》里的女主那样说着“我们都爱自己胜过爱爱情”之类的总结性话语,故事也不是想象中的既定的结局,但主人公们也是一样的变成了社会人,安安静静的认真生活。是不是只有这样的结局才能诠释人生本就不可能完美这件事情呢?真的好希望以后可以看到某一部关于青春的小说里,主人公们真正成熟以后还可以拥有赤子之心并重拾勇气,就像《同桌的你》里面男主角幻想的那一段一样,努力地去填满青春时期的遗憾,因为毕竟所有怀揣梦想并勇于为之追求的人生时刻都会美好的像“青春”一样。
但愿青春只是逝去,而永远都不会离去。
致“青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