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微博爆出一个因给右眼不舒服的病人开具左氧氟沙星而惨遭投诉的新闻。
不仅这位医生哭笑不得,网友们也纷纷贡献出各种神段子:
@Seven-ne:倒立不就变右氧氟沙星了?
@hydoc:佐匹克隆和右佐匹克隆怒目而视!
@钱海蓝:切了右侧甲状腺,结果开了“左甲状腺素片”!
@老李飞刀叨叨刀:右旋糖酐铁是不得用右侧腮帮子旋转着嚼?
......
“右”氧氟沙星都快被医生们玩坏了,可没学医的吃瓜群众们能记住药名就不错了,看着这些忽左忽右的药名,就连老司机都会跑偏瞬间变成路痴。。。
那 么
这些药品名称中的“左”和“右”是什么意思呢?
到底有没有“右”氧氟沙星呢?
“左”氧氟沙星、“右”氧氟沙星和氧氟沙星是个什么关系呢?
在解答这些疑问之前,首先要了解一个概念:
手性药物
“手性药物”,
从化学结构上来看就像人的左右手,
互呈镜面对称的关系,
在化学上互称对映异构体。
虽然他们看上去十分类似,
但是无论是在药效上还是副作用上
都有明显的区别。
对于美味的鸡爪,你一定不会纠结是要啃左鸡爪还是右鸡爪,但是对于手性药物就完全不同了:一对对映异构体中常常仅有一种是有效的,另一种是无效甚至有害的!
“反应停”事件
20世纪60年代,欧洲突然出现了上万名四肢短小的海豹儿,经调查后发现造成这场灾难性事故的罪魁祸首就是一种新上市被称为“反应停”的治疗早孕呕吐的药物!
被称为“反应停”的沙利度胺是一种手性药物,其中一种异构体具有良好的镇吐作用,而另一种异构体则对胚胎具有强烈的致畸作用。不幸的是,当年上市的“反应停”并未对这对异构体进行拆分。
痛定思痛,药学家们注意到了“手性”对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巨大影响,手性制药仍是当今新药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就授予了对“手性碳原子的催化氢化、氧化反应”研究领域作出贡献的美、日三位科学家。
目前临床应用的合成药物中具有“手性”的占到40%以上。在临床治疗方面,纯的对映异构体药物不仅可以排除由于无效或不良对映体所引起的毒副作用,还能减少药物剂量和人体对无效对映体的代谢负担,对药物动力学及剂量有更好的控制,并提高药物的专一性。
所以。。。
氧氟沙星是既包含了“左”氧氟沙星,也包含了“右”氧氟沙星的混合体。
“左”氧氟沙星是氧氟沙星的左旋体,其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
“左”氧氟沙星 vs “右”氧氟沙星
抑制细菌拓扑异构酶Ⅱ的活性:左氧氟沙星是右氧氟沙星的9.3倍,是氧氟沙星的1.3倍。
抑菌活性:左氧氟沙星是右氧氟沙星的8-128倍。
小提示
老百姓在选择药品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对于非手性药物,可以放心选用。
2、对于有手性的药物,如氧氟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氨氯地平与左旋氨氯地平,一般而言,经拆分后的药物组分更加安全,且副作用更小,可优先选用带有“左”或“右”字眼的药物。
作者简介
暨南大学药学硕士主管药师
执业药师 执业中药师
三级医院临床药师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药侠”(xiaoyaoxia0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