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要写一篇作文,作文的具体要求我不记得了,但我的记得我当时的题目是《一肚子的苦水向谁倒》,内容大致是我在一次考试做错了一些题目,在试卷还没有发下来之前遭受到了爸爸的训斥,然后我保证下次不再犯这种错误。但在试卷发下来之后,我被质问“不是说不再犯这种错误吗?为什么一而再地错这些题目?”我觉得很委屈,我认错的时候是在试卷交上去还没有发下来的时候,这张试卷我只写了一次,这个题目也只错了一次,为什么要拿之前的一次的错误要和我说我一而再地做错了呢?
我觉得很不服,因此把这件事写进了作文里里,后来二叔帮我检查作业的时候和我说,这个题目不好,应该改为《一肚子的苦水向谁倾诉》 。因为倒字有把这些不开心都推给别人的感觉,而“倾诉”则有表达情绪之意,更为符合。我同意二叔的改法,认为特别合理。但是二叔说到我的结尾需要改的时候我就不乐意了,因为我的文章通篇都是对爸爸的抱怨以及对这件事情的不服,二叔认为我应该把结尾改为“后来我仔细反省了我自己, 原来爸爸是正确的,我应该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认真学习,争取拿到更好的成绩。”我很不服“错是写试卷的时候错的,我已经被骂过了,现在这张试卷刚刚发下来,我能做的就是现在改好这道题!难道我还能穿越回去考试的时候改吗?”
二叔说,如果你想要文章高分就必须这么改,不改的话这篇文章是得不了高分的!我执拗地没有改文章的结尾,因为我觉得那不是我真实的想法,我并没有觉得爸爸是对的, 我不愿意做那个“虚伪的人”。后来,不出意外地,我的文章分数不高,但那个时候的我才几年级,根本就不在乎某篇作文分数高或者低。
后来的后来,我上了初中,又上了高中。在作文的写作当中,学会到了越来越多的模板,就像是做月饼的木头模型,把面粉团往里面一塞再往桌子上一拍,一个个一抹一样的月饼就做好了。我回头看了看我高中三年的作文:每一篇都大同小异,只改变关键词的题目,一样的排比开头,三十篇作文里用的都是同一段过渡段,用三个例子三个人物证明点什么,结尾永远都是那相似的反问感叹句…….但为了分数我心甘情愿地做了曾经排斥的“虚伪的人”。
我已经记不清我写了多少篇月饼文章了,有人说“作文本来就是这样的,三分真七分假。”但是像现在这样,不用猜测题目暗示的是什么主题,不用考虑题目的字数对称与押韵,不用想着写没写够八百字,不用想着写完以后老师会给我多少分,而是单纯记录一下自己此刻的想法,想说的话,也挺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