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 阿黛尔·法伯 [美] 伊莱恩·玛兹丽施
发布时间:
主要内容:
√ 第1章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 P65
√ 第2章 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P100
第3章 代替惩罚的方法 -P130
第4章 鼓励孩子自立 -P175
第5章 学会赞赏孩子 -P200
第6章 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 - P225
第7章 融会贯通 -P300
相关联系:
结合以前思考过的(点击链接跳转)教师的语言力
第1章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当我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我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别人的看法,那样只能让我感觉更差。过分同情让我觉得自己太可怜;提问让我产生防范心理;最激怒我的是说我的感受毫无道理。
产生共情(试图了解对方的感受):“今天对你来说真是糟糕的一天。承受了这么多的压力,又在同事面前挨老板训,心里一定不好受。”
如果我们也能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情,那么也能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但是,我们不是天生就会说产生共情的语言的,因为它不属于我们“母语”的一部分。我们大部分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经历。为了能流利地说出这种接纳他人的“新语言”,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操练。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注:把类似这样的提醒抄下来,贴在家里显眼的地方,会很有帮助。
1.全神贯注地倾听。眼睛直视孩子。
2.用“哦……”“嗯……”“原来是这样啊……”来回应孩子的感受。以关心的态度,来回应孩子,孩子就能在叙述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从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3.说出孩子的感受。“哦?是吗?真没想到” “这件事让你很(描述情绪的形容词)”。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不用解释,越解释,孩子越不听。可以说“真希望咱家有” “听得出你真想吃” “我真希望能给你变出XXX来” 。
承认孩子的感受——练习题
试试看大家是否注意到,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了他/她的感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们不会很自然地说出这样的话:“孩子,你好像很生气!” “对你来说,一定很失望。” “嗯,你好像有些犹豫要不要参加这个聚会。” “听起来你有些讨厌这些作业。” “那一定太让人感到泄气了。” “好朋友搬走了是挺难过的。”这些叙述方式对孩子是一种安··慰,能帮助他们从情绪中走出来,面对问题。当你用一个词来说出他们的感受时,不必担心孩子听不懂。因为在特定的场景中更容易理解一个新词。
案例学习借鉴
有一天,儿子气愤地回到家里,和父亲气呼呼地说道:“我真想打迈克尔一巴掌!”
这位父亲很惊讶地发现,他并没有提任何问题,孩子竟然把事情的原委都告诉了他。他也没有给孩子任何建议,孩子自己就找到了解决方法。他甚至不敢相信,他只是倾听孩子说话、回应他的感受,就对孩子有这么大的帮助。具体来看看:
儿子:我真想打迈克尔一巴掌!
父亲:孩子,你生气了?
儿子:我真想狠狠地打他那张肥脸!
父亲:你这么生他的气啊?
儿子:你知道那个坏家伙干了什么吗?在车站他无缘无故抢走我的笔记本,扔到了垃圾箱里!
父亲:嗯!
儿子:我猜他怀疑是我在美术教室把他捏的鸟弄碎的。
父亲:你这样想啊。
儿子:是啊。他哭的时候,一直盯着我。
父亲:哦。
儿子:但不是我弄碎的。真的不是我。
父亲:你知道不是你。
儿子:我不是故意的。那个蠢德比把我推倒在课桌上的时候,我根本没办法。
父亲:德比推了你。
儿子:是啊。好多东西都掉地上了,但只有那个鸟碎了。我没有故意摔碎它,他捏的鸟挺好的。
父亲:是,你真的没有故意弄碎它。
儿子:没有。但他不相信我。
父亲:你觉得你告诉他真相,他也不会相信你吗?
儿子:我……我应该告诉他,不管他信不信。我觉得他也应该向我道歉,不该把我的本子扔到垃圾箱里。
练一练
可以和朋友或配偶做下面的角色互换练习。选择谁扮演孩子,谁扮演父母。每个人只说自己所扮演角色的那部分台词。
常见问题、注意事项以及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
常见问题
1.是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和孩子产生共情?
不是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孩子的对话大多都是些生活琐事。比如,孩子说:“妈妈,我今天放学后要去大卫家。”这时候,妈妈没必要回答他:“哦,你决定下午去朋友家啊?”只需要简单地说:“谢谢你告诉我。”就足够了。只有当孩子期望我们了解他们感受的时候,再和孩子产生共情。回应孩子的正面感受其实并不难。比如,孩子兴奋地告诉你:“我今天数学考了97分!”家长只需要用同样的语气回应他:“97啊!你一定很开心噢!”
当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时,则需要我们使用沟通技巧。我们需要抛弃以往常用的忽略、否定、说教的方式。设身处地地把孩子的伤心、难过等负面感受想象成身体上的伤痛,及时关注。
2.如果直接问孩子:“你为什么会觉得那样?”有什么错吗?
有的孩子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他们惊恐、生气、不开心。但多数情况下,“为什么”只会给他们增加难题。因为这需要他们基于原有的难过心情,分析原因,然后总结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当孩子难过的时候,我们说“看起来你好像很难过”对孩子会很有帮助,而不是“怎么了”或者“你为什么有那样的感受”。孩子更容易和一个接纳他们感受的成人沟通,而不是逼着他们作出解释。想起了自己质问王*瑶为什么不参与的那一次,伤害到娃的感情了,竟然直接退社团了......
3.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吗?
孩子并不需要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而是需要我们回应和了解他们的感受。类似“你做得对”这样的回应方式,也许能让孩子得到暂时的满足,但是,却妨碍了孩子对自己的反省。
总结:所有年龄段的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都不在乎别人是否同意,需要的只是有人能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
从下面的对话方式中,可以看出:如果接纳孩子的感受,就能让孩子积极地思考问题。
孩子: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的表演。她真讨厌!
家长:那你一定很失望。你期待了那么长时间!
孩子:是啊。就因为彩排的时候,有几个同学捣乱。那也是他们的错啊!
家长:(安静地听)
孩子:而且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该演什么。老师很生气。
家长:原来是这样啊。
孩子:她说如果我们好好演,就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最好还是再复习一次我那部分。你今天晚上提醒我,好吗?
4.让孩子知道我们理解他很重要,能否简单地说“我了解你的感受”?
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我了解你的感受”,孩子并不相信你。他们可能会说:“不,你根本不了解!”但是,如果能把问题细化(比如:上学的第一天是有些紧张,那么多新东西需要去适应),那么孩子就知道你真正理解了他。
5.我试图说出孩子的感受,结果弄错了,该怎么办?
没有关系。孩子会很快把你纠正过来的。例如:
孩子:爸爸,我们的测验推迟到下周了。
爸爸:那你就可以清闲几天了。
孩子:不,我不高兴。同样的功课还得再学一个星期。
爸爸:哦。你是希望赶快考完。
孩子:对了!
我们不可能要求自己每次都能对他人的感受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虽然不一定每次都成功,但孩子能体会到我们的努力。
6.我知道应该接纳孩子的感受,但是,当我听到自己的孩子说“你讨厌”或者“我恨你”时,我不知道该如何作出反应。
如果“我恨你”这样的话让你感到难过,你也应该让孩子知道你的感受。“我不喜欢我刚才听到的话,如果你对什么事情生气了,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告诉我。也许我能帮你。”
7.如果孩子特别难过,他根本不想让你理解他的感受,有什么方法能应对吗?我的儿子一点都不能忍受挫折。当我说:“这一定让你很失望!”偶尔能对他有些帮助。但通常情况下,当他情绪不好的时候,根本什么都听不进去。
我们听说过很多孩子生气的时候,砸枕头、摔旧纸箱、捏陶泥、大吼大叫、扔飞镖,之后,他们就会慢慢安静下来。有一个方法能既让家长感觉舒服,又能让孩子满意,那就是画出他们的感受。
8.如果我接纳孩子的所有感受,是不是意味着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对的?我不想成为一个溺爱孩子的父母。
只有当孩子的所有行为都被许可时,才会变成溺爱。例如:当孩子用叉子在黄油上乱画时,对他说“这样挺好玩的吧?”随后,当你拿走黄油时,应该让你的“艺术家”儿子知道:“黄油不是用来玩的,如果你想搞艺术,可以用你的雕塑泥。”接纳孩子的感受并不意味着允许他做你不能接受的事情。
我们发现孩子的感受被接纳和理解了,他们也就比较能够遵守我们为他们设立的界限。
9.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给他提供建议有什么不好吗?
当我们给孩子提供建议或者立刻见效的解决方法时,其实,我们也就剥夺了他们自己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到底有没有提供建议的机会呢?当然有!
关于什么时候以及如何给孩子提供建议的详细讨论参见第4章“关于提建议”一节。
注意事项
1.孩子通常会反感自己的话被完全地重复。
2.对于大一点的孩子,他们不开心的时候根本不想说话。这时候,父母陪在他们身边就足够了。
3.有时候,当孩子表达强烈的感受时,父母“冷淡”的反应(尽管是“正确”的)也会激怒孩子。
5.父母不要重复孩子对他们自己的负面评价。
家庭小故事
你越想让孩子摆脱不愉快的感受,孩子越沉浸在其中,相反,你越能坦然地接受他们不好的感受,孩子越容易摆脱烦恼。大家可能会说,如果你想要一个幸福的家庭,就要允许家人在家里表达不满。
场景:爸爸准备去钓鱼。4岁的丹尼尔也要跟着去
爸爸: 好了,宝贝。你可以跟着去,但是我们今天会在外面待很长时间,今儿早上还特凉。
丹尼尔: (脸上慢慢变得有些困惑,有点犹豫地回答。)我改主意了……我想待在家里。
爸爸离开两分钟以后,丹尼尔开始哭了。
丹尼尔:爸爸把我留在家里,他明明知道我想去!
妈妈: (手上正干着活,心情不在状态)丹尼尔,是你决定待在家里的。你真烦人。我不想再听你哭了。要哭回你自己屋里哭去。
他跑回自己屋里哭去了。
几分钟过去,妈妈决定用新的方法试试。
妈妈: (走进丹尼尔的房间,坐在他床上)你真的想和爸爸一起去,是吗?
丹尼尔不哭了,点点头。
妈妈: 爸爸说外面很冷的时候,你觉得很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他又点点头,擦干眼泪。从眼神里能看出他已经得到了一些安慰。
妈妈:你觉得你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做决定。
丹尼尔:是的。
这时候,我搂了搂他。他从床上跳下来,跑出去玩去了。
让孩子知道他们可以同时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将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第2章 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这五个技巧能帮助我们和孩子建立起互相尊重的平台,而互相尊重正是合作的开始。
描述现象 描述现象 提示 提示 简单词语表达1. 描述:描述你所看见的,或者描述问题。“床上有一块湿毛巾。”
2. 提示。“毛巾把我的毯子弄湿了。”
3. 用简单的词语表达。“毛巾!”
4. 说出你的感受。“我不喜欢睡在湿床上!”
5. 写便条。(贴在毛巾架上) 请把我放回原处晾干。
简单词语表达 我觉得XXXX 表达出自己的愤怒,而不是评价、攻击孩子的人品 有时候,文字比口头说更有效
练习 五种方法
你走进卧室,看到孩子刚洗澡出来,把湿毛巾扔在你床上。
描述:
提示:
简单词语表达:
说出你的感受:
写便条:
你正在收拾行李,可是找不着剪刀。你的孩子有一把剪刀,但总是向你借,也不还你。
描述:
提示:
简单词语表达:
说出你的感受:
写便条:
你的孩子老是把运动鞋丢在门口。
描述:
提示:
简单词语表达:
说出你的感受:
写便条:
你的孩子刚刚把湿雨衣挂在衣柜里。
描述:
提示:
简单词语表达:
说出你的感受:
写便条:
你发现孩子最近不刷牙了。
描述:
提示:
简单词语表达:
说出你的感受:
写便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