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45°,东经88°有一片土地,它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炎热,春秋却短暂。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这片土地就是阿勒泰,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就是这片土地的“荒野主人”-哈萨克牧民。
或许你已猜到我读的这本书,它叫做《冬牧场》。
牧民转场途中这本书记录的是哈萨克族牧民转场的生活全记录,我看的热泪盈眶,为生活的艰难、为劳作的繁重还为生活的质朴。
哈萨克牧民的牧场分为春秋牧场、夏牧场和冬牧场,所以哈萨克人平均每12天要搬一次家,而搬去冬牧场意味着半个月都在搬家的路上,追马赶羊、管理驼队、拾掇小牛,每天晚上睡不足四个钟头,还要抵抗低温寒冷。
而进入“冬窝子”的牧民则需要在在背风的洼地挖一个两米深的坑,搭上木头铺上干草,再修一个倾斜的通道通向坑里,装上简陋的木门算作房子,这房子叫做“地窝子”。
书中描述的是哈萨克牧民居麻一家从开始转场到离开冬窝子的生活的点点滴滴。
居麻的妻子“每次我们去她家喝茶,作为主妇,从没见她主动攀谈过什么,只是坐在下席低声劝茶递食,毫不失礼。每当大家说起什么哄堂大笑时,她会低声问居麻:“怎么了?”她不会汉语。”
居麻的妻子我们称为嫂子,图中嫂子在布茶切囊,如果当天的奶茶奶味再浓一点,馕是新馕,对于牧民来说便是最好的安慰了。躺在右边的就是书里的那只“梅花猫”,炉子点的燃料是羊粪。
书中片段:
若是受伤后第一时间就用冷水浇洗患处,伤情也许会缓和许多。嫂子又是怎么想的呢?——好像受伤这件事的严重性远远排名在几只炸糊的油饼之后!又好像表现出对病痛的重视会是多么丢脸的事!这真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坚忍与节制。
搞怪的居麻“大约这样的世界,天大地大,牧人们分散独居,日子寂静单调,生活艰难且封闭,极少与外界交流,人们大多是忍耐而沉默的。”
居麻是家里的男主人,是出了名的酒鬼兼赖皮鬼,但真正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值得钦佩和尊敬的人。而冬窝子寂静又单调的生活和沉重又艰辛的劳作让他变成有趣的人。他对着不听话的牛用简单的汉语说“你不是人”,时常欺负“梅花猫”但又大块大块给猫削肉吃还让嫂子给小猫牛奶甚至把它放在被窝里。
书里这样写:
"聪明又心高,能干又自负。这样的人在这样的生活中会有什么样的乐趣呢?真是说不清楚,因为他同时又是善良温和、易于柔软的。很多很多时候,看到他突然而至的快乐,心里一动,会很难受,又立刻随之一同欢喜起来。”
熊猫狗和梅花猫也许真是我大惊小怪了,生命远比所看到、所了解的更结实,更顽强。
梅花猫原本是只小黄猫,居麻用给骆驼做标记的红油漆给染成了梅花猫,舔雪水长大的梅花猫却是过得最“腐朽”的,至少它可以睡在屋里甚至炕上,不抓老鼠有时还能吃到肉。
而熊猫狗是一只胖狗,没有窝,它睡在地窝子顶上的迎风处每天晚上有一份两三块旧馕的狗食,但时常冻成冰坨子。谁也没想到冬天孕育的季节,最先产仔的是熊猫狗而且是在零下42度的晚上,后来在四处漏风的临时狗窝中,熊猫狗一共产下6只仔而且全部活了下来。
书中总结它们写:
“无论梅花猫还是熊猫狗,都本分得令人吃惊!家里没有桌子,餐布直接铺在一小块木板上。大家喝茶时,小猫总是在周围徘徊,不敢越雷池一步。餐布内餐布外,界限分明。除非有食物不小心滚落到餐布外,它才迅速扑上去,放心大胆地受用。”
以上仅是本书中随意截取的三个片段(图片来自李娟微博及网络),书中讲述了很多让人深深觉得震撼又新奇的事,与《荒野猎人》不同,这些游牧人才是真正的荒野主人。
这片土地有着最原始的诉求,比如干涸与匮乏,需要背雪水回来煮雪水布茶做饭;一棵白菜甚至能吃两个月,另一方面他又有新鲜的牛奶还有奶疙瘩。同时它又有最现代的东西,比如电视机、手机、电话,太阳能发电;同时所有电子设备都是最初级的,而且常常没有信号。
关于阿勒泰这片土地,从网络上能查到的数据仅有2010年的人口普查,其他经济发展及社会形态数据均始于2013年,政府提倡退牧还草,建立定居点,还有一部分人为了更好的生活移民哈萨克斯坦。李娟深入“冬窝子”记录下来的文字是在2010年,按照书中的说法是最后一年,也许那片不被人关注的土地已经没有人在放牧了,也许哈萨克族古老的游牧文化也消逝了。
有太多难以忘怀的地方想讲,但体验过的李娟更有发言权,这本书值得读,需要读。在喧嚣的都市,希望我能像这片我从不知道也未曾了解的土地上的人们一样扎实的生活。
最后分享我最喜欢的三句话给你。
1.大家都愿意盲从,好像世上最安全的事就是让自己消失在“多数”之中。
2.我身在此处,却离此处的世界那么遥远。
3.我的眼睛比镜头更清晰更丰满地留住了一切——这最后的游牧景观,这最深处最沉默的生存。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