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next看到一款叫做Ripple的应用,感觉不错;把体验写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Ripple的产品立意——信息越被人喜欢,就越有价值,那么理应传播得更广
为了实现此目标,Ripple在信息传播上做了这样的限制:不同等级的用户所发的内容能够被不同数量的其他用户看到;同时,传播越多的内容,其自身的可见范围就越广;采取广播而非订阅的形式正是Ripple区别于Twitter的点所在,也是我认为它巧妙的点所在;
Twitter也好,微博也好,其订阅机制决定了其盈利模式必然向企业号、知名大号发广告内容靠拢;如今新浪微博垃圾内容的泛滥恰好说明了这一点;不同于信息大爆炸的过去,内容社区的未来在于收缩与节流,人们迫切希望高效率地获取有价值的、碎片化的信息,而不是在茫茫信息海洋中自己筛选;那么,怎样凸显出高质量内容并保持其广范围的传播呢?Ripple给了我们一份答卷;
弱化人的定位,突出内容核心;
不去打造个人领袖,踏下心来沉淀优质内容;
传播人数越多的内容获得越高的传播额度,让更多的人看到更优质的内容;
发布优质内容越多的用户获得越高的传播基数,鼓励其发布更多更优质的内容;
Ripple存在的问题——接收方的体验没有照顾好
Ripple的信息传播机制虽然能够有效地激励用户发布更多、更优质的内容;但对于接收方的考虑却有欠周全;
首先我们简单构想一下Ripple的信息传播模型:用户等级不同,其发布的内容所覆盖的基础范围则不同(Ripple本身的范围定义是按距离计算相对最近距离的人数,此处为了形象,我们将其简化为距离),设基础距离为R;发布内容传播次数越高,其增量距离就越大,设增量距离为r;以R+r为半径画圆,则为单条内容所能覆盖到的传播区域。于是,被越多的圆覆盖到的用户,接收到的内容就越多。
然后,设想有一块用户密度高的区域,N块用户密度低的区域(这种设定也比较符合产品的发展规律);此时,用户密度低的区域所能接收到内容的多少就直接依赖于用户密度高的区域能够产生高质量内容的多少;而内容社区初期用户的培养,往往是先阅读后创造,在内容困乏的前提下,用户不会想到自己去创造内容,而是直接丢弃;
Ripple虽然设定了R+r大于一个阈值时,全部用户可见的规则,但并没有很好地解决问题;一方面用户密度低的区域收到的内容还是较少,另一方面内容本身与当前用户可能过于不相干;
至于解决方案,我认为可以从运营方面着手:限制初期开放区域,优先培养一部分种子用户和足量优质内容,而后在临近区域一步步开放;不要一下子开放给全球用户。
结语
在互联网做社交产品虽然还不算长,但也见证了一颗颗璀璨新星的诞生:Twitter、Tumblr、Secret、Snapchat、Tinder...同样是社交,换种玩法,世界或许完全不一样。祝Ripple能如愿成为下一颗新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