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与人民日报的“娘炮之争”将“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男性之美”带入到公众的视野,也引发了社会对于该问题的广泛讨论。然而究其根本,是社会对男孩子逐渐“女性化”的无法认同,如化妆等。但是我认为,性别的美,并不应该体现在外表,而是精神。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何者是男性该有的样子一直都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然而不变的是对男性强壮、勇敢的精神追求。在一百年前的欧美文化中,粉红色被认为是英武的颜色,直到二战以前,欧美地区都用粉色代表男孩子,因为那是更强壮更决断的颜色。用蓝色代表女孩子,因为那是更精细更秀气的颜色。在古代中国,男性也一度散发或梳辫,甚至“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所以,从历史的角度讲,用外表去定义男性的美,而忽略了男性的精神之美,是一种审美的错位。
况且,即便在当今的中国,男性化妆、擦防晒、撑太阳伞之类看起来很“女性化”的行为也并不应该被批判。炎炎夏日,没有男孩子就应该被晒得脱皮流汗的道理。出门见人时,没有男孩子就要蓬头垢面素面朝天的道理。或许有人会说“也不是要男孩子蓬头垢面,但是干净就好了,化妆就太娘了。”之类的反驳,但是这本身就是虚设了一个虚假的前提,叫做“化妆是只属于女性的专属特权”,可是化妆只是一门修饰外表的技术,我国很多男性的名人或政要在出席公众场合的时候也是要化妆的,是不是说我国的名人政要也都是娘炮呢?
此外,那种所谓的“适当的化妆就好,画得太阴柔太娘就让人反胃”的言论,看似正确,其实是在用自己的主观标准强行去苛求他人。首先,每个人对于审美上的“度”都是主观的,不具有统一标准。其次,即便是看不惯所谓的“娘炮”,也无非是审美上的差异,而不存在活该被歧视被攻击的道理。况且,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别人眼里在某方面的审美是不美的,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该被抨击?
在当今时代,文化是多元的,审美是包容的,每一种美都有它生存的土壤,也应该有它生存的空间。男孩子,美在果断,美在担当,美在坦率,美在勇往直前,这是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不会变的道理。所谓的“娘炮”男孩子,谁说就不会有着勇敢、坦率、勇往直前的一面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