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面临的到底是什么。
每个个体都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经历共同塑造的,所以人与这个世界的互动、博弈是严重依赖于过往路径的,而每个人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阅历由自己的基因、家庭出身、家乡风土、成长背景、教育经历、以及活到现在所有的与外界接触的点滴叠加构建。
所谓成长进化,就是拿自己的过往和每一个新环境、新领域、新境况来碰撞,这是验证以及压力测试的过程,相似度高则经历可行,格格不入则必须调整或者进化。
我们都必须经过颇为辛苦的适应,而这个“适应”不过就是自己的过往与环境的契合度,契合度越高就顺风顺水,契合度低就诸事不顺。
阳明先生出身显赫,往来无白丁,幼立大志,出入释道,纵横百家,在历经磨难后,在石棺中勘破生死关,终于领悟大道,五百年来,后人尊他为三立圣人。先生在悟道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马上开始讲学。
此后也是不停的讲,接受审辩和攻伐,还将大道用于建功立业,这就是“知行合一”,更关键的就是这个压力测试的过程,一种领悟或者认知,必须得拿出来接受现实的淬炼,淬炼的正是契合度,淬炼后才算是真知。
我们人类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过度自信,这本是金融领域的一个理论,事实上所有人类都有这种认知偏差,本能的会偏向于相信自己,觉得自己至少会高于平均线,以及总以为一招鲜就能吃遍天。
所谓的年少轻狂或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都会有这种表征,现实面前一切平等,所有人都会因为自以为是被现实狠狠地教育,挨得狠了,觉得疼了,才会反思自己的认知,并学着收敛自己的自大,但这可能只是阶段性的收敛,一旦虚心纳下慢慢积累站稳脚跟,做出一定成绩,自以为是又会渐渐的占据心理主动,觉得过往的成功经验会广泛适用于任何领域,由过度自信变成自负,目空一切,在进入新的领域、新的环境通常就又会受挫甚至是重挫。
不管多牛的人,多大的大佬,跨界争利都是死路一条,需要乖乖的奉上投名状。
巴菲特曾经说过:“请认清你的能力范围,并呆在里边。这个范围有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这个范围的界限在哪里”,他自己从不投高科技,还曾在黄金上折戟沉沙。
所有人都会以为自己的认知范围无限大,于是悲剧就这么发生了。
项羽一生只输了一场;枭雄魏武的宛城之败,损失惨重,之后还有赤壁之败;前秦苻坚的淝水之败;隋炀帝杨广三征高丽;唐太宗李世民晚年也有高丽之败;唐玄宗大治之后的大乱;如今的商界更是明显,企业家或者组织机构,不管主管还是客观,都摆脱不了被颠覆的宿命,无论一个人多么英明神武,曾经达到多么令人仰望的高度,可以说自以为是就是失败的开始,从未有过例外。
客观上来讲,个体是过往所有经历的综合,社会依靠经验才能运转,就必然决定了经验主义以及衍生出来的只可尽量克制避免,无法根除。
自信、自大、自负等情绪都会是导致被教训的原因,本质上,就是既有的认知或者结构跟不上快速发展的境况。
一句话:不再适应了。
小到个人,大到组织机构甚至国家,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个人甘于处下的心态和每日的反省就是让自己最大概率适应变化的有效手段,而组织和国家则需要保持开放和多样性,勃勃的生机是对抗变化的不二法门。
既然是客观规律,与生俱来无法根除,反过来看,却可能是自己获取优势的机会,比别人或者对手更加快速的适应,可不就是天赐的良机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