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通路是血液净化病人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具有使用寿命长、感染率低的优点,是血液透析治疗最常用、最理想的血管通路,也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由于反复穿刺、感染、压迫、动脉硬化等导致的血管内膜增生或血栓形成引起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影响透析效率,甚至不能行血液透析治疗。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超过30%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因血透通路狭窄、闭塞等原因需住院接受额外治疗。我院血液净化中心也存在许多此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动静脉内瘘的狭窄或阻塞既往采用外科手术重建。但随着内瘘修复的次数增多,手术难度越来越大,反复手术损伤血管造成血管耗竭,导致患者最终没有血管可用,从而无法继续进行血液透析。保护患者的血管资源,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近年来随着超声介入及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的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或者数字剪影血管成像(DSA)引导下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取栓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动静脉内瘘狭窄或闭塞的治疗,获得满意疗效。
2017年6-7月我科成功开展了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及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下血管通路狭窄的球囊扩张治疗。
患者程某,男,62岁,行血液透析治疗39个月,B超引导下可见狭窄位于动静脉内瘘的头静脉端距瘘口约1cm处,管腔III度狭窄,使用CQ5052球囊多处反复扩张。患者术前透析血流量160ml/min,术后可达300ml/min,球囊扩张成功。
B超引导下可见动静脉内瘘静脉端距吻合口1cm处明显狭窄患者南某,男,53岁,行血液透析治疗60个月,B超引导下可见狭窄位于动静脉内瘘的头静脉端及瘘口处,管腔III度狭窄,使用直径4mm,长2cm球囊多处反复扩张。患者术前透析血流量180ml/min,术后可达300ml/min,球囊扩张成功。
患者李某,男,62岁,行血液透析治疗11个月,B超引导下可见狭窄位于动静脉内瘘的头静脉端距瘘口约1cm处,管腔IV度狭窄,使用CQ5052球囊多处反复扩张。患者术前内瘘处震颤微弱,血管杂音低,透析血流量160ml/min,术后震颤明显,血管杂音响亮,透析血流量可达300ml/min,球囊扩张成功。
B超引导下可见头静脉狭窄 球囊扩张后血管充盈患者刘某,男,49岁,行血液透析治疗23个月,B超引导下可见狭窄位于动静脉内瘘的头静脉端及瘘口处,管腔III度狭窄,使用CQ5064球囊多处反复扩张。患者术前透析血流量200ml/min,术后可达300ml/min,球囊扩张成功。
查体可见狭窄位于动静脉内瘘的头静脉端及瘘口处 术后内瘘狭窄消失,血流量可达到300ml/min患者宋某,女,61岁,行血液透析治疗46个月,DSA引导下可见狭窄位于中心静脉入心房处,管腔IV度狭窄,外周静脉也有多处狭窄,使用CQ12094球囊多处反复扩张。患者术前透析血流量可,内瘘侧前臂高度肿胀,内瘘血管管腔扩张明显,术后前臂肿胀渐渐消退,血管腔回缩,球囊扩张成功。
DSA引导下可见狭窄位于中心静脉气管分叉处及右侧锁骨影处 头静脉和胸壁静脉迂曲扩张 术后上肢肿胀明显减轻,静脉管腔回缩患者马某,男,50岁,行血液透析治疗64个月,DSA引导下可见狭窄位于中心静脉气管分叉处及右侧锁骨影处,管腔IV度狭窄,外周静脉也有多处狭窄,使用CQ75124球囊多处反复扩张。患者术后前臂肿胀渐渐消退,外周狭窄处血管充盈,血管杂音响亮,球囊扩张成功。
至此,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北医院)肾病内科已顺利开展B超及DSA引导下血管狭窄的球囊扩张术6例,均已获得满意疗效。此技术的开展标志着交大二院肾病科在血液透析通路并发症的处理及疑难重危患者的救治方面进入新的平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