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7年,中国一共有11所音乐学院。其中,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名叫 “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创办于1927年11月27日,它不仅是中国第一所,也是亚洲第一所音乐学院。
但在那个战乱四起,民不聊生的年代,许多中国人认为学习数理化等先进科学技术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学习其它知识,因此几乎没有人意识到音乐等艺术性学科的重要性。
虽然,当时的学校有教音乐,但更多的却是与其他学科混合在一起,是选修的一门课程,无足轻重。
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一个人却因为热爱音乐,留学海外,学习和掌握了一整套音乐理论。回国后四处呼吁创办音乐学院,最终成功创建了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我们熟知的《黄河大合唱》的作者冼[xiǎn]星海就是其中之一。
而这位一手创建了国立音乐学院的人,就是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之父”的萧友梅。那么,他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才创建了音乐学院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萧友梅的人生故事。
1、留学德国,学业出众
1884年,萧友梅出生于广东香山县。萧家与孙家是世交,因此萧友梅自幼便与孙中山熟识。
1901年,家境殷实的萧家花30多两银子为萧友梅捐了个“监生”的身份,出资让他东渡日本留学。
到日本后不久,萧友梅见到了被清政府通缉的孙中山,便让他藏在自己家中。在孙中山的影响下,萧友梅果断加入同盟会,成为了同盟会最早的会员之一。
在日本,除了革命,萧友梅还爱上了音乐,为此他花了大量时间去进修钢琴和声乐。
1907年,萧友梅在东京出版的中国留学生刊物上连载发表《音乐概说》一文,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西洋音乐通论。
回国后,26岁的萧友梅服从家里的安排,参加考试并得到了一个七品小京官,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
中华民国成立后,萧友梅以总统府秘书处秘书员的身份进入到民国官场。然而任职不到两个月,宣统帝退位后,袁世凯盗取了革命果实,成立了北京政府,南京临时政府被迫解散。
作为遣散的善后补偿,北京政府出钱让原临时政府工作人员中的60余人公费出国留学,萧友梅也在其中,他选择前往德国学习音乐。
德国是个音乐方面的先进国家,巴赫、贝多芬等大音乐家都诞生于此。在这里,萧友梅利用一切时间学习和研究音乐,并在中国音乐创作领域拿下若干个第一。
1916年,萧友梅用德文撰写了博士论文《中国乐队史至清初止》,它是中国音乐方面的第一篇博士论文,内容震撼了整个西方音乐学术世界。
1920年,萧友梅回国后前往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职,在正常上班之余,他还兼职去其他学校教音乐课。有事没事就向领导呼吁,希望成立专门的音乐学院,提高音乐在教育界的地位。
但在那个年代,大多数国人认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就足够了,因此没人重视萧友梅的提议,甚至有人觉得他的言论太荒谬了。
2、屡遭挫折,成功创办音乐学院
在萧友梅呼吁了一年多后,蔡元培在北大开办了许多社团,希望以“美育代宗教”,提升国人的凝聚力。他亲自担任音乐研究会会长,邀请萧友梅担任音乐研究会导师。
一年后,萧友梅接替蔡元培任音乐研究会会长,刚上任,他就迫不及待地向北大提出把音乐研究会变成音乐学院。
蔡元培非常支持,但评议院却坚决反对,他们无法想象音乐院竟然能与文学院等大学院有着同等的地位,最后校方只同意将研究会改为传习所。
它可以独立招生,地位比一个学院低,基本等同于一个系。就这样,萧友梅迈一步退半步,促成了中国第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高等音乐教育机构问世。
除了日常授课外,萧友梅努力介绍和推广音乐。
没有声部和乐器,萧友梅就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创作。没有歌本和教材,萧友梅就带领团队进行编写。
1922年到1923年,他与词作家易韦斋共同创作了歌曲合集《今乐初集》,它不仅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版的歌曲专辑,也是许多学习声乐的学生学唱的入门歌曲。
在萧友梅与传习所的共同努力下,1922年教育主管部门将音乐课由选修改为必修,并承认了音乐系的独立地位。
1925年孙中山去世,萧友梅把在德国创作的《哀悼引》改为《哀悼进行曲》在北大演出,以纪念这位影响自己一生的长辈与战友。
1927年6月,北大校长蔡元培到国民党新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就职。对南京政府恨之入骨的北洋军阀政府在他南下不到一个月后,开始大力整顿学校,北大等九所国立院校合并,音乐、戏剧专业被撤销,萧友梅辛辛苦苦维持了五年的音乐传习所就这样消亡了。
为了继续筹办音乐学院,萧友梅找到蔡元培,经过他的一番努力,为萧友梅争取到6万元,但北伐战争尚未结束,政府回复萧友梅,等战争结束后再行拨付。
或许是靠裙带关系上下运作,或许是萧友梅的执着让官场中人动了恻隐之心,曾与萧友梅短暂同事的杨杏佛为他搞来了3000元。
为了迅速把生米煮成熟饭,萧友梅急匆匆赶到上海,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他成立了国立音乐院,也就是今天的上海音乐学院,它是紧随欧美后成立的世界第18个、亚洲第一个音乐学院。
建校伊时,作为学校仅有的六名教师之一,萧友梅事无巨细的处理全院的行政教务工作,讲授全院的理论、作曲等课程。
同时,萧友梅也是一个非常刻板和严谨的人,有名门望族的子女想入学,但考试不及格,托蔡元培说情,被他直接回绝了。他的堂妹差两分才能毕业,也被他要求退学。
为了维持学校正常运转,他还多次前往南京讨要款项。后来国家经济好转,南京政府为大学的校长拨发专款,用以购买轿车。他却将其用来购买学校音乐会上缺少的高级钢琴,每天走路上班。
因为性格古板,不懂变通,萧友梅在学校也为自己树立了政敌。教务主任一职,他本来想请好友来担任的,但当他发现在校兼职的黄自能力和才干都更适合这个职位时,果断放弃了对自己更有利的好友,转而登门邀请未必支持自己的黄自。
黄自留学美国,先后在欧柏林学院和耶鲁大学学习,是当时国内对欧美近代专业作曲理论掌握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人。
在黄自的帮助下,中国专业理论作曲教学初步成型,为中国音乐人才的培养形成了模板。像江定仙、贺绿汀(tīng)、冼星海等人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3、艰难维持,最终倒在前行的路上
然而国立音乐院成立不到两年,南京政府突然宣布,仅传授一种专门技术的学校改为专科学校,国立音乐学院降格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好不容易迈出的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上的一大步,又不得已退半步,他多次要求辞职均未被批准。
1928年,“五三惨案”发生,因国民党军队面对日军不作为。日军杀死1万余名中国人,当时政府所派交涉人员也被枪杀,激起全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同时也受到世界舆论的谴责。一个月内,萧友梅连写《国难歌》《国耻》《国民革命歌》三首歌曲,他说这里的歌词是我们悲壮的叫喊,这里的曲谱是作战的武器。
九一八事变后,萧友梅又一次迅速投入创作,他写出了抗日歌曲、二部合唱《从军歌》。在他的带动和鼓励下,国立音专师生创作了一批爱国歌曲。
或许是忙于普及现代音乐,想要将心中的理想实现,萧友梅48岁才结婚,51岁孩子才出生。就在孩子出生的1935年,国立音专终于有了自己的校舍,不用再搬家了。
然而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国立音专被敌机轰炸,学校变成危楼,萧友梅不得不带领师生再次搬家,他们拖着笨重的乐器和图书,在逃难的队伍里,显得格格不入。
即便耳畔炮声隆隆,萧友梅依然举行了开学典礼。在典礼上,他说:“我们的校舍虽在炮火之下,但我们不要悲观,我们要积极准备,我们要建设一个更伟大的音专。”
三个月后,上海沦陷,国力音专搬进租界勉强立足。
国民政府逃到重庆后,想要给国立音专经费,只能通过地下钱庄,但每次的钱要么少,要么拖延,萧友梅苦苦守候着,期待转机的到来。
萧友梅本就患有肺结核,由于战乱和劳累,他严重营养不良,旧疾复发。1940年,他频繁出入医院而不见病情好转。加之物价飞涨,教职员们普遍入不敷出,国立音专越来越朝不保夕。
1940年12月31日,寒风刺骨。已经弥留之际的萧友梅叮嘱身边的人,考试用的钢琴旁边有一个外通天井的门户,门户有一条长缝,会吹到弹琴者的手,使之动弹不得,要用硬纸裁一纸条把门缝封闭。
说完之后,这位伟大的“现代音乐教育之父”彻底闭上了双眼,终年56岁。
冼星海曾说:“歌曲对于革命,犹如盐对于人类,有同样重要的作用。盐能增加人类的体力,歌曲能增加革命的力量。”
在那个年代,中国内有各路军阀的混战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外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民众的生活苦不堪言。
但在无数革命先辈的带领下,在萧友梅等一批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人民经过英勇顽强的奋斗,终于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派,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这其中,歌曲的力量不可忽视。而萧友梅为中国现代音乐的普及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与努力,必将永载史册,被后人所铭记和传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