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简友广场
感觉的界限——读P.F.斯特劳森《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七

感觉的界限——读P.F.斯特劳森《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七

作者: 小洛与鞋带 | 来源:发表于2024-05-05 07:21 被阅读0次

    四、先验唯心论的形而上学

    1、先验唯心论的学说

    ①超感性之物:作为其自身的事物。存在一个超感性实在的领域,一个既非空间也非时间的事物自身的领域。

    设想我们能在此领域中根据因致关系模型,用“刺激”和“被刺激”的术语谈论关系A。被刺激的事物就它是被刺激的事物来说,具有称为“感性”的特点。但是这同一个事物就它就其刺激自身感性而言是主动的、是在刺激自身来说,具有称为“知性”的特点。

    进入关系A的还有其它进行刺激的元素或特点。然而这些元素和特点作为(相关的)感性或知性是否属于同一事物,则是不可知的。若我们称感性形式-产生元素(以标示其被动性)而称知性形式—制造元素(以标示其主动性),我们或许可称进入关系A的其余因素质料-制造元素

    ②经验。在经验的生成中质料-制造元素和形式-制造元素必定都刺激形式-产生元素。

    ③除为知觉外什么也不是的物理世界。

    ④经验知识。

    ⑤事物自身的现象。

    ⑥创造性觉察(理智直观)。

    ⑦现象的非经验知识。

    ⑧仅仅关乎现象的非经验知识。

    2、内感中的物自身和现象

    矛盾之处在于存在着两个自我:经验的自我和超验的自我

    对康德来说重要的是确保超感性世界与人类世界之间,事物自身一方面与康德和他的读者、第一人称代词和所有格的日常指称另一方面之间,存在一个以同一性方式相联的联接点。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以同一性方式相联的联接点,那么声称自由至少作为超感性存在者的性质至少是可能的(尽管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理解的),将与人类的道德本性和处境无关。

    “人通过感觉能力认识所有其余的自然,然而他也通过纯粹统觉认识自己;的确,这是在他不能将之看作感觉能力的印象的行动和内在规定中认识自己的。如此他对他自身而言,一方面是现象,另一方面,就某种不能归于感性能力的某种机能而言,是纯粹理知的对象。我们命名这些机能为知性和理性。”

    这样,在一个人作为一个自然存在者与作为一个超感性存在者之间的这个以同一性的方式相接的接触点要到人的如下意识中去寻找,即意识到自己具有思想能力、知性与理性机能,以及意识到自己对思想能力、知性和理性机能的操作。这马上引起了反对,根据康德自己的原则,首先,所有可以被归于一个人的这种自我意识之一个例子或例示的,必定是发生在时间内的事物,其次,自我意识必定是意识到自己为在推理、认知或思想的东西,为在某个时间点或某一段时间理智地如此的。似乎所有这样的我意识都必定属于一个存在者的历史,并且必定意识到属于一个存在者之历史的某些片段,而这个存在者是具有历史因而不是一个超感性的存在者,不是“时间表象在其中有其本源根据的主体”。但自我意识不可能既在时间之内又在时间之外

    康德无力克服这些与同一性有关的困难,因为它们无法被克服。具有思想、知觉和感受的心灵历史的自然存在者、人,与根本没有历史的、“时间表象之源”的超感性存在之间的关联是如何建立的问题没有避难所而只有不融贯。认为理性本质上是在时间之外但在我们之内的东西的确是一个古老的信念。无疑它的根据在如下事实中:仅被理性所证明的逻辑和数学命题,显得既不欠、也无惧时间的偶然性。而且我们把握了这些无时间的真理。但是把握了无时间真理的人并不必然证明自己就是无时间的。

    3、外感中的物自身和现象

    问题是现象与实在之间的相对或对立的有意义应用的一般条件是什么?

    康德总是断定,我们之所以仅觉察作为其显现的事物而非作为其自身的事物,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具有的直观或觉察的模式是这样的模式:对象刺激我们的觉察机能,这样对象与机能由之联合而产生我们事实上具有的表象、“感觉”、或特定的觉察经验。他未能满足“事物真正之所是和事物之所显的对立”的有意义应用的条件——他确实不仅在这个对立的应用上,而且在与此相联的因致概念的使用上违背了自己的意义原则。

    4、结论:经验的结构

    现在如果有人泛泛地问:对于能被设想为构成了一个可能经验的东西,为什么应存在限制,我们会认为他的问题是荒唐的。任何问为什么我们能够形成的融贯的经验观念都存在限制的问题,必定是在问为什么存在这一个或那一个限制。而且现在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问题所问不能与在论证和检验中被问及的是完全不同类的。这是因为非常清楚的是,我们或可指望完全外在于我们的经验的事实来找到关于存在这个或那个限制的解释这个观念是无意义的。

    我们关心的是使用概念或进行思维的存在者时间上延续的经验。这个观念是通过援引我们现实经验的一般特征而被填充和充实内容的,而这些特征是展示在不断推进或相互依赖的关系中的。这样,我们从概念化活动的必然性推进到经验的自我反身性,推进到客观性和自我意识的潜能性,推进到客观的时间关系和主观经验之时间关系之间的区分,推进到客观时间关系在其中得以保持的持存框架的观念,推进到可再辨识的特定对象的观念,推进到因致法则和规则性的观念,推进到空间中合规律对象的观念。这个统摄性原则乃是,任何已被承认是这个一般观念的必然元素的,必定被提供经验中的基础,必定反映某种区分,例如能够实际地在经验中划出的区分。

    《纯粹理性批判》也许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谦卑,感觉有其界限,知性有其界限,理性有其界限。当我们在思辨理性领域想要无所不为时,康德仿佛严肃而熟练的驭者,拉紧我们这些狂妄自大的马匹之脖颈,“慢一点,谨慎一点,谦卑是上帝赋予人类最可宝贵的态度和行事准则。”

    评价:5星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感觉的界限——读P.F.斯特劳森《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rhk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