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大家聊了聊规矩,聊了聊人生的界限。很多爸爸妈妈饶有兴趣的谈起了孩子不可遏制的玩手机的话题。
其实对于玩手机这件事,我始终觉得,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手机已经集十几项甚至几十项功能于一身,已经成为人人必备,人人都需要的装备了。
现在出门需要手机导航,买东西需要手机支付,看书有电子书,还有各种听书的APP。想学英语有各种英语学习APP,连英语老师都说,如今的英语软件已经可以根据你做题的题型正确率,给你提供专属于你的复习资料了,可以准确按照每个人弱项需求而提供练习题了。这种智能恐怕连老师都望尘莫及了。
手机的用处太多了。我知道尚希每次在书上看到一种奇特的植物或者各种古董、矿石之类,书上资料不完备,满足不了她的时候,她就赶紧找手机,百度百科一下,百度百科有图有文字,还有视频。讲解特别详尽。
书上看不足的知识,用手机继续补充一下,她就会非常满足的了然于胸。
所以,手机绝不仅仅是玩游戏,手机早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了。
有些爸爸妈妈说,可是我家孩子为什么就爱玩游戏呢?
那是因为除了游戏,他没有在其他方面的学习和生活中找到乐趣啊。
每个人的天性都是趋乐避苦,趋利避害的。小孩子都是会找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找做起来快乐的事情去做的。
其实我们成年人也是一样的。我们也会倾向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只是有时候,我们理智的大脑强迫自己,为了工作赚钱,而放弃很多东西。但是这样的选择,我们并不开心,并不幸福啊。
我记得我小时候,特别快乐的时光,就是妈妈每个月发工资就会带我去书店,买两本我喜欢的书来看。
暑假的时候,我会准备上一盘子水果,准备一摞书。一坐就是一天。那个时候,家里就我一个孩子,还经常换城市和转学,玩伴也不多,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活在书中的各种故事里。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如饥似渴的翻书看,每天乐在其中。
也因此,我上学后作文写的特别棒,总是被老师当成范文来读。后来经常代表学校参加现场作文大赛,为学校拿了很多荣誉,也因此名声大振,满足了一个孩子的很多心理需求。为此,我便更加爱读书,爱写作了。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我是在读书中找到了乐趣,并因为这个好的感觉而不断的重复去做一件事,最后由经验变成了能力。这个能力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声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于是我对于阅读和写作就有了极大的自信心。
直到现在,我仍然有每天读书的习惯,对书爱不释手。也因此,孙尚希小朋友从出生就看到妈妈每天读书,在她两三岁的时候,谁也不知道她是怎么就认识了汉字了,是怎么就开始自己读书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上个厕所都要随手带着一本书(当然,我和她爸爸也是这样)。尚希上一年级就已经开始看厚厚的没有拼音的小说了,一本好厚的小说,两个小时就看完了。现在每天跟我一起看书,阅读量非常大,非常广。
她也会玩手机,但是我相信她不上瘾。因为她的爱好太多了。看书,泥塑,手工,画画,包括打球。这个世界有这么多美好的事情要去做,她心系世界,是不会留恋一个手机游戏的。
开挂的人生是从找到兴趣开始的,一个人倘若不能从生活中寻找并发现兴趣和乐趣,生活的意义就丢掉了大半。
这就是我想表达的。当孩子只想玩游戏的时候,你就知道,原因一定是除了游戏,他找不到其他的乐趣了。我相信假如你说带着孩子去探险,去玩真人游戏,他一定不会拒绝。(除非亲子关系已经相当恶劣)
我们作为父母,也许自身就不会生活,不会娱乐,于是无法引领孩子看到更多有趣的事情,无法带着孩子体会生活的乐趣。
我深信,每个孩子都是天使,都是来拯救我们的。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照见我们的生活状态。告诉我们需要改变了,需要提升了,需要去看见一些东西了。
当我们学会了生活,每天有各种活动和乐趣,孩子自然就会选择活在生活里,而不是活在虚幻的游戏世界了。
孩子活在游戏里,他们真的开心吗?未必啊。玩的时候是逃避,清醒的时候,也许就是痛苦,是愧疚,是自责。为了逃避这些痛苦,就更多的时间让自己逃到游戏中去了,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以至于很多孩子最后承受不了自己的心理负担,索性破罐子破摔了。
那么,已经深陷游戏的孩子,要怎么办呢?
我觉得,首先,关系大于教育,亲子关系是第一位的。关系好了,孩子自然愿意交流,愿意“听话”了。
其次,每个人都是活在感觉中的,感觉好的自然追求,感觉不好的本能逃避。所以我们每天的指责,说教,评判给了孩子太多压力和不好的感觉。他们本能的逃避我们。
而孩子天性需要的,是新奇,变化,神秘,帮助别人的自我价值等。这些假如我们给不了,他们自然就会到游戏中找,因为这些元素,游戏里都有。
当然,还有一些需要,是肯定,赞美,看到,欣赏。青春期的孩子假如在家里得不到这些心理营养,就会去外面找,要么早恋,要么加入各种组织,社团。这就好比,我们说,小三不一定是人,也许是麻将,也许是喝酒,也许是工作一样。可见,无论大人孩子,每个人内心都需要一份心理营养的,当这份营养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饿,饿了就会饥不择食,就会乱了分寸。
所以,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需求。当我们可以通过行为,看到他背后的需求,我们就真的看到了这个人,而不是盯着表面的事儿。当这个人被看到了,就可以彼此情意相通了,事情往往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因此,手机不是洪水猛兽,我们也不必对此嫉恶如仇。也许,我们只是通过孩子玩手机,照见了我们生活的单调,枯燥无聊而已。也许,当我们可以带着孩子更多的亲近大自然,更多的参加社会活动,更多的用身体感受和体验去生活,所谓的手机游戏,也就失去了他的吸引力的。
当然,父母的交流方式也是很重要的,当我们可以放下评判和指责,用榜样的作用给孩子尝试的空间和机会,学会好好说话的时候,哪个孩子会不爱爸爸妈妈,会去做所谓的叛逆的事情呢?
昨天一个家长跟我说,他姑娘上五年级,学习是不错的,就是运算不好,一直给她强调要注意运算。可是听了我的课,又开始害怕这样说会不会给贴了标签,问我要如何跟孩子交流。
其实交流这件事,是一理通百里明的。先同理心,跟孩子一起感受她的感觉和想法和需求,然后再谈如何解决的问题。
问题是,沟通是一个非常细致的技巧,可以说,每一句话说出来,都是有力量的。语言本身就是有能量的。实际我们每说一句话,都决定了对方的感受。都可以提升对方的能量,让他更喜悦;也可以拉低对方的能量,让他更失落,更沉重。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面对每个孩子,沟通都不可能是一样的。我始终觉得,我每天的文字,都只能给大家一个方向,一个出路。可是这条路要如何去走,还是要靠我们自己的。
手机不是问题,手机是照见我们生活中问题的照妖镜罢了。孩子也没有问题,孩子是来提醒我们好好对待自己,好好对待生活的天使罢了!
放下手机游戏,方法很简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