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有意要去我的故乡阿姑社看看,我终于在今天下午抽出时间,兑现了承诺。
他说他当年写长篇巨著《华原春梦》时,曾经走马观花的顺着沮河川道在锦阳川里转悠过一趟,但记不准村名,印象也不深刻。最近他教我这个老学生,还是摊了底,要眼见为实的看看烟雾渠,看看阿姑社的山山水水,看看生我长我的地方。我亦有此意,开车欣然前往。
要说从新区到阿姑社,也不过十四五分钟的车程,就到了村南边。我在车上给赵老师介绍说,这路两边的所有房屋,原先都是水浇地,种庄稼蔬菜的。赵老师问都种些什么,人均多地。我回答粮食主要是小麦和夏季回茬的玉米。蔬菜过去大多是线辣椒,后来葱蒜洋葱韭菜芹菜啥都种。就是人均土地只有几厘地,面积越来越小。
说话间就到了上南坡的十字路口,我驾车左转弯一百多米,便在靠连襟家北墙的地方停下车。我带着赵老师先看了我在这条巷子里建的第一处房子,弟弟后来把它卖给了沾点亲戚的张家,张家已经把原来所有的几间瓦房和三间平房全拆了,前后另建了新的两层小楼。故而只能给赵老师介绍说那里曾经是我的家。那个女主人姨姨十分热情,再三让进门喝茶都让我谢绝了。因为在巷道南端三十米的地方,是我一九九零年盖的两层楼房,南向不靠邻居,占地面积为规划面积的一点五倍,既比邻居们宽三米多,还长了四米多。那是把高低不平的一处三不靠的炭渣壕夯实填起来建的房。三面临路,视线辽阔,光照充足。当时的设计比较超前,是村上最早的单元式小楼。热心的邻居帮我打开院门,我进去待了几分钟就退了出来,因为这院房在建成后的第六个年头就卖给了同一生产队的发小。三十年过去了,我仍然有不舍的心情。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表。
开车继续向南坡前行,在坡底不远的路宽处,我停下来,不论赵老师是否愿意,便顺着一条又窄又陡,长满杂草的山路走了上去。曲折的羊肠小径两边,构桃树丛上结满了红艳鲜嫩的构桃果,这简直是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是在大路边上,也许早已不见踪影。可这里却挂满了枝头,静待坠落。我一边釆摘一边往嘴里塞。给赵老师几枚,他还警惕的问,这是啥野果,能不能吃嘛,你就啃上了?我说你放心,这叫构桃,我小时候经常吃,熟透之后,可甜啦。他尝了两个,说真甜。可惜我没带什么盛果子的家什,只有望着鲜红的构桃兴叹了。
当然我不是带赵老师来吃构桃,而是让他去见识一下生养我的左家疙瘩,看一下那孔窑洞,还有我儿时的“大院子”。好不容易攀援到了左家疙瘩上,可惜去年还在的那孔窑洞却彻底塌了。院子里长满了花椒树和一人高的蒿草,走过去都困难。终了两个人还是穿草越径到了儿时的门前场院边上,我指点着下面不远处的破败房屋院落,有左家的,有宋家的。那个叫庙台子的地方,曾是一座神庙,现在已经随着山崖的崩塌而不复存在。唯有上宋家、老左家门前一南一北两棵大槐树历经百年沧桑,依旧生机勃勃。然后再往下看,北头很显眼的建筑物是阿姑社小学的教学大楼。学校那一块,与当年我上小学时已经面目全非。没有一处旧痕。往山下最近最低处看,那是梅七铁路线,如今已被绿色的铁网全封闭,行人不能随意跨越。然后指向东边的山塬,那边半山腰的厂房水泥库是村上当年建的延河水泥厂,后来归个人所有,如今已因环保原因被彻底关闭。山根低下的那条公路就是沿河公路,最早通往苏家店的二号信箱,又叫六二三所,是研制飞机的军工企业,后来搬迁了。好了不说了,一会下到河畔再细说,我知道后面还有许多地方需要细看,所以扭头往回走,再次路过丁旺家的窑院时,随手拍了一段视频。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