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才子杨慎上篇:X二代和他比弱爆了,如此绝世天才为何却要自毁前途?
壹
张璁、桂萼等靠迎合上意,溜须拍马俨然成为朝廷新贵,连升几级,官封翰林,飞黄腾达。
杨廷和离去时嘱咐杨慎千万谨言慎行,但杨慎还是以飞蛾扑火的姿态冲了进去。
杨慎与三十六直臣联名上疏辞职,不愿与张、桂等“无耻小人”同列共事。
朱厚熜恼羞成怒,对杨慎等“停俸有差”,先把工资都停了。但杨慎又岂会把这些工资放在眼里。
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诏谕礼部,决定一意孤行,正式下诏改称生父为恭穆皇帝。
这就像一枚炸弹,文官们集体爆发了,杨慎与百官的立场一致,认为这违背正统,关乎重大,动摇国本。两条路摆在他们面前,一条是容易的路,顺从皇帝,就此搁下争议,审时待机,继续做名臣大儒,钟鸣鼎食。 另一条是艰难的路,就是坚持真理,对抗皇权,断送后半生的前途,甚至要舍生取义。
你会怎么选?
孔孟之道,儒家传统,程朱理学……等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最硬核最美丽的部分此时迎来了高光时刻。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传承者是士人,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士人是古代中国才有的一种特殊身份,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一个精英社会群体。
真正的士人,有风骨,有气节,有浩然正气,不计较个人得失或前途。
真正的士人,面对强权,面对皇帝,不怕发声,不怕流放或处死。
真正的士人,有社会感,有历史责任感,可以为万民,为真理舍身成仁。
杨慎是真正的读书人,是真正士人最优秀的代表,他选择了艰难的路,他站在了皇帝的对面,用一身铮铮铁骨对抗皇权,他“又谐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 他同二百二十余朝廷大臣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跪谏。其中六部尚书就来了五人,三品以上高官三十人,十余个国家各个重要机关的官员有一百余人。
朱厚熜更加震怒,开始亮出最下作的手段 - 暴力,“命执首八人下诏狱”。
对于和平请愿的大臣,这无异于火上浇油。杨慎激昂说“万世瞻仰,在此一举”。为了抗议皇上非法随意逮捕朝臣,杨慎与其他一百多位朝廷重臣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跪伏大哭,声彻宫廷。有大呼高皇帝、孝宗皇帝者。
"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杨慎振臂高呼,喊出了这句明代史乃至整个中国史最令人热血沸腾的口号。
何等的壮怀激烈!
百世而下凛然犹有生气!
这帮书生重臣,还是怀着美好的心愿,希望能感动、改变皇帝朱厚熜。这愿望并非空想,而是有先例的:
往近的说,在“明宪宗朝,百官哭文华门,争慈懿皇太后葬礼,宪宗从之,此国朝故事也。”明宪宗是从谏如流的。
往远点说,有东汉的太学清议,成为影响皇权和政治的重要舆论力量。“秦汉史”中说“由此看来,当时的太学生是以何等英勇的姿态,出现于东汉末年的历史。”
从更远地看,英国由二十五名贵族组成的内阁成功地和英王约翰抗争,最伟大的自由协议--英国《大宪章》得以签署,内阁得以有权随时召开会议,并有权否决国王命令。
但是十八岁的少年朱厚熜没有这种胸怀,大明帝国没有这么幸运,中华民族也没有得到这次机会。
朱厚熜图穷匕见,露出了狰狞暴虐的面目,帝怒,收禁134人于狱,杖五品以下180余人。
180余人被扒下衣服,排在皇极殿下,180余根棍子上下挥舞,血肉横飞,因廷杖而死的文官共十六人。这是中华民族的至暗时刻之一。
杨慎经两次"廷杖",几乎死去,最后下旨充军烟瘴边塞云南永昌卫,“永不赦免,其充军刑徒身份终身。"
为时三年的“大礼议”, 以明朝做皇帝时间最长的朱厚熜获胜而告终,但明朝从此败了,中国从此败了。
贰
朱厚熜大权独揽后,应了那句老话,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他大兴土木、迷信长生不老之术,整日只想修仙。更中断了杨廷和在明武宗去世之后推行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张璁、桂萼等“以片言至通显”,因迎合皇帝而从下级学渣官员一跃成为首辅、六卿,溜须拍马,奉迎君主,谄媚阿上之风盛行,嘉靖十七年后,内阁十四个辅臣中,如徐阶、顾鼎臣、严讷、夏言、郭朴、严嵩、袁炜、高拱、李春芳等,有九人是通过撰写道教的青词而起家。国家的堕落其实不是源自女人,而是从知识权贵的堕落开始。
史家说“吏治繁伪,兵政窳惰,民力虚耗,亦由是始”。
纵观嘉靖一朝四十五年,农民起义达四五十次之多,还发生多次兵变,天下纷乱,南倭北虏,国势积弱,民不聊生,嘉靖嘉靖,家家净净。
在明朝中叶名臣辈出,人才鼎盛的情况下,居然把弘治中兴开创的盛世给败成了乱世。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指出了明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节点,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实在与制度有莫大关系。
但实际上,更深远的根子在嘉靖的大礼仪事件中对和平请愿的百官动用暴力时就已经深深种下了。大明已经失去了拨乱反正的机会,大明实亡于嘉靖。
在几乎同一时间,1517年,马丁·路德于维腾堡教堂门口贴上九十五条论纲,开启了宗教改革,给欧洲带来了自由、宽容的新气息,从包容不同信仰到包容不同政见,从而促进了整个欧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巨大进步。
1519年,麦哲伦率西班牙船队出发,完成航行世界一周的壮举。
整个世界都在重塑,追求真理,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而我们,却让一个极其聪明却又极其顽固偏执贪权恋势而且还很长寿的十八岁少年将一个全盛的大明和中国慢慢地拖入深渊。
叁
再回过头来看杨慎, 他的流放,可比历史上许许多多遭贬谪的著名文人悲催多了,比如白居易的江州司马、苏东坡的黄州团练副使,都只是贬谪,他们还是当官,而杨慎,是充军,是成为罪犯。
在长达半生的流放生涯中,在极远烟瘴之地,杨慎虽然是一个犯人,但他并未沉沦。他那内心高贵的灵魂,没有人可以剥夺。
此后的三十余年,他的足迹遍布云南,纵情山水与诗歌,专心写书,研习学问。
钱理群说:如果不幸身处黑暗,请永远活出诗意和尊严。
欧拉是这样的天才,我们的杨慎也是。
他们都在极其艰苦,极其黑暗的境遇中,依然活成了时代的文化种子。
《明史》中说: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杨)慎第一。
其实,不只是明代第一,也是先秦迄明世之第一。
陈寅恪说:杨慎才高学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
明人袁宏道认为:“胸中无万卷书,不得雌黄人物。”,自刘向、王安石、苏轼以来的300多年间,只有杨慎、李贽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但心学大师李贽则说:“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宋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
四川要么不出天才,一出就出整个朝代的顶尖天才:唐李白,宋苏东坡,明杨慎,都是神仙一样的人物,怪不怪?
杨慎对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都有涉猎。他擅长的研究领域覆盖了经学、史学、哲学、语言学、音韵学、金石学、书法绘画、戏曲音乐和民俗文艺等,据说平生著作有400余种,存诗约2300首。周逊《刻词品序》中称他:当代词宗。
胡薇元《岁寒居词话》:明人词,以杨慎为第一。清初王夫之称杨慎的诗是“三百年来最上乘”,称杨慎为“千古第一诗人”;
杨慎到云南后,身体力行,开馆讲学,研讨学术,致力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出了著名的"杨门七子",当地科举及第的人数大大增长。
他与下层乡野以及各族人士都有广泛交游,影响了几代人。几百年来云南的老幼妇孺都传颂“四川杨状元“的故事。
杨状元一句“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名句,就让“春城昆明”名扬四海!直到现在,昆明和云南的旅游业都还在享受着状元红利。
明陈洪绶《杨慎簪花图》绢本设色,143.5×61.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如今,杨慎遗迹与纪念地仅四川便有遍布五大区数十处,包括成都升庵祠、泸州市临江仙广场、遂宁市升庵夫人黄娥故居,等等。
李一氓在《题升庵纪念馆》的题词中所说:“升庵功业,当以在云南推行中原文化,使汉族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与融化,对中华民族的成长有贡献。”
晚年时,杨慎潜居四川泸州,完成了大量学术著作。他回顾自己的一生,写道:“临利不敢先入,见义不敢后身,谅无补于事业,要不负于君亲。遭逢太平,以处安边,歌咏击壤,以终余年。天之顾畀厚矣,笃矣;吾之涯分止矣,足矣。”
好一个“临利不敢先入,见义不敢后身”,谁说传统文化都是糟粕?
好一个“天之顾畀厚矣,笃矣”,这样的境遇,他尚觉上天待己不薄,夫复何求?
1559年,绝世才子杨慎客死云南。
又过了8年,明世宗终于也走了,明穆宗继位。他颁布诏书:“自即位至今,建言得罪诸臣,存者召用,殁者恤禄,见监者即行释放复职。”并追赠杨慎为光禄寺少卿。
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
正义来得虽迟,但一定不会缺席!
明代大哲学家李贽直接封杨慎为偶像:杨慎“固是才学卓越,人品俊伟,然得弟读之,益光彩焕发,流光百世也。”
也许你还在评价杨慎年轻时候的抗争是不是值得,也许你觉得这些“大礼议之争”很无聊,但他自己已经大彻大悟: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功名,英雄,成败,是非,都转头空。
但精神和信仰真正会流芳百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