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鹰/文

2020年8月9日晚饭时间,和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化建国老师聊天;他提及民国时期的“国立河南大学”,最辉煌时期,综合实力仅次于当时的清华北大。
我突然想起二伯父马非百的简历中有“国立河南大学代理校长”一职,马上百度求证,得到以下信息:
【第一部分】
河北人民出版社《民国人物大辞典上》第1162页(884字):
1948年6月,随学校到南京,后在苏州任国立河南大学苏州办事处主任,一度代理校长。
【第二部分】

河南大学·1949-河南大学校报电子版又《河南大学报》:
就在进入1949年的前一个月,国立河南大学最后一任校长姚从吾辞职。为维持学校的正常秩序,郝象吾、马非百、张静吾组成“三人小组”负责校务。
【第三部分】
《河南日报-百年河大名人印记》张静吾——河南现代医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
抗战胜利后,河南大学迁回开封原址,张静吾教授第三次被聘任为医学院院长。1948年12月,河大校长姚从吾辞职,师生推举郝象吾、马非百、张静吾组成“三人小组”,以维持河大局面。

【第四部分】
“方镇中与河大北归中原”系列之二(首席记者姚伟、文图/引子):
1948年6月,河南大学奉命南迁苏州。
1948年底,河大校长姚从吾辞职去了台湾,南京教育部任命教务长郝象吾代理校务;郝象吾请张静吾、马非百两位教授组成“三人小组”,共同管理学校(受命危难之际凝聚河大力量)。
1948年10月、1949年1月,方镇中两次被推举为教授代表,先后与马非百、于赓虞等人一起,前往南京教育部索要经费和欠薪。
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河大是最早打出横幅,走上街头欢迎解放军的单位之一。7月2日,河大六个学院基本完整的教学班子和部分学生,登上“专列”,千里回归中原。

马氏宗祠创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三修于1935年,于右任 [3] 题额;此图摄于80年代。
补充资料
[1]
马非百(马元材):秦汉史名家、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名誉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毛泽东和郭沫若深受他的影响,曾多次引用观点和言论。派名永旦,号若村。清朝光绪二十二年(1896)出生于新化永固长鄄(今隆回长鄄)。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念书期间,参加了五四运动,参与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北京工读互助团、国民杂志社、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筹办“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北大书法研究会等系列实践活动。自1919年起,交往过的重要人物有袁伯杨、罗元鲲、周方、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女)、葛健豪(女)、蔡庆熙(女)、刘千昂(女)、蔡麓森、蔡蓉峰、文七妹(女)、杨昌济、蔡元培、徐宝璜、李大钊、陈独秀、辜鸿铭、沈士远、胡适、邓中夏、罗章龙、杨人杞、易克嶷、张国焘、刘仁静、萧镇湘、梁漱溟、罗隆基、傅斯年、李济、赵元任、丁文江、董作宾、吴金鼎、郭宝钧、夏鼎、梁思永、冯友兰、陈寅恪、余嘉锡、吴晗、郭沫若、成仿吾、方鼎英、周恩来、邓颖超(女)、何香凝(女)、徐特立、林伯渠、刘峙、汤恩伯、程潜、陈立夫、陈果夫、邓拓、嵇文甫、萧楚女、冯玉祥、李德全(女)、郭春涛、邓翠英、邓飞黄、张敦讷、王同庆、陈伯君、顾毓琇、刘季洪、杜元载、朱家骅、陈垣、余嘉锡、章士钊、姚从吾、尹达、李文、袁朴、胡宗南、刘肖愚、胡寄聪、傅振伦、宋云彬、叶世昌等。自1926年起,历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普通学历史教官(少校)、校本部政治教官(中校),中国国民党妇女运动讲习所中国革命史教员,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中州通讯社主任兼总编辑,国立河南大学教授,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干事,中国国民党河南省党部委员,河南省政府秘书,国立河南大学代理校长、历史系教授,苏鲁豫皖边区学院院长,国立北京大学秘书处秘书,中国历史博物馆设计员兼办公室主任,中华书局哲学组编辑等职。在黄埔军校期间,与领导省港大罢工的邓中夏联系密切;积极支持并参加广州起义,许多革命者都在他的住所乔装参加巷战,其住所成为重要联络点,起义失败后,利用其身份掩护营救过邓拓、嵇文甫等许多共产党人。1943年进入中央训练团。1949年谢绝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的“台湾大学训导长、教务长、总务长三长任选”邀约。进入中国历史博物馆前,曾在华北大学政治研究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著有《桑弘羊及其战时的经济政策》、《桑弘羊传》、《桑弘羊年谱订补》、《桑弘羊年谱》(有德文和日文译本)、《管子轻重篇新诠(套装上下册)》(郭沫若曾引用100多条)、《秦始皇帝集传》(《秦始皇帝传》出版后被誉为司马迁“史记”马骕“绎史”后之巨著,称“三马三史”)、《秦史纲要》、《秦集史(全二册)》、《秦汉经济史料》、《西汉时代的吏治》、《盐铁论集注长编》(《盐铁论简注》)、《诗 · 桃夭新证》(手稿)、《秦书》未完稿等。马非百治学领域广泛,建树颇多,特别是在秦汉史、中国经济思想史等领域的研究中有突出的贡献。他的治学思想深受近代自然科学的洗礼,从而使其历史研究能够在资料翔实、考辨精湛的基础上有着独特的见解,较之前人研究更加深入。他是第一个肯定秦始皇功绩的学者,毛泽东多次和他一起探讨秦始皇和秦史,胡适赞誉他“非百百非而不非秦” 。其博大精深的专著,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在仍有着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
[2]
“河大大礼堂”于1931年由任河南大学校长的许心武提出修建的动议,由当时刚从美国学成归来、在河大工学院任教的张青廉教授设计,1931年11月20日破土动工,历时三年,于1934年12月28日落成,是一座宫殿式建筑。该礼堂修建耗资达20万银元,这在当时可是占了河南省教育厅经费的三分之二。由此可见许心武超前的眼光和非凡的魄力。大礼堂规模宏大、设计精美,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至今仍在使用。它是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标志,见证了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经七十多年的风雨沧桑,如今依旧是河南大学校园里最美的风景。
[3]
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清朝光绪五年(1879)出生于陕西三原。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之一,中国同盟会早期骨干,中国近代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文化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尤其是担任监察院院长一职长达34年;同时也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