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鹰/文
以下内容来源于:马非百1968年11月9日给马巨材长女马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七〇医院主任医师)撰写的政审材料,材料上有中华书局政审公章和马非百指印:
我所能记忆的马巨材生平的片段马巨材又名马任 [1] ,是我的堂弟。他在邵阳湖南省立第二联合中学毕业以后,于1924年春,我从家里把他带到汉口,补习功课,准备投考大学。是年秋,他考入了广州中山大学预科。升入本科后,在化学系肄业。
1926年春,我到广州,就住在他的宿舍里。那时,黄埔军校 [2] 入伍生部教官成仿吾代表该部在广州中山大学公开招聘普通学教官。我要他代我报了名,同时,他自己也报了名。结果,我被聘为普通学历史教官,他被聘为普通学化学教官。后来,改任校本部教官,我是中校,他是少校。
马氏宗祠旧址马氏宗祠创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三修于1935年,于右任 [3] 题额;此图摄于80年代。
补充资料
[1]
马巨材(马子任):又名马任,派名永式,号陆村。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出生于湖南长鄄。1924年8月1日入读由孙中山六个月前创办的国立广东大学预科,成为第一批学生,升入本科后,在化学系肄业;1926年春,被孙中山一年前创办的黄埔军校入伍生部聘为普通学化学教官,后来改任校本部少校教官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两校史称“一文一武”,文为十大名校、武为将帅摇篮);军校初创时期的教官仅74位,其中少校7位,当时一起共事的有孙中山、蒋介石、周恩来、廖仲恺、成仿吾、戴季陶、方鼎英、顾祝同、何应钦、李济深、马非百、毛泽覃、聂荣臻、叶剑英、恽代英等。1927年12月11日和马子谷、黄英博(黄春源)、刘肖愚、王昌明、朱迪、马哲民、区克宣等在马非百的军校住所乔装参加广州起义。失败后乘海轮由广州到上海再到洛阳,担任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社会科学教员,和黄英博、孙席珍、招勉之等老师一起从事革命工作,宣传共产主义思想。三十年代初期开始任教于河南省立开封高级中学,和徐干青、石静涛(石恩波)、杜孟模、李文彬、武狄生等老师借鉴北大办学方针,把开封高中办得有声有色。1935年12月23日,和徐干青老师设法从学校后门放走响应“一二 · 九运动”的学生,并亲自到南关火车站具体指导“卧轨”抗议行动。1938年夏和范文澜、嵇文甫、王阑西、杜孟模等教授一起筹建“社会科学读书社”,发展社员400余人,团结广大师生宣传抗日;紧接着开办《沉默》、《群啸》、《理论与评论》、《解放之路》等进步报刊,利用主讲“公民课”宣讲“资本论”和传播马列主义,动员并资助进步学生奔赴延安或到抗日根据地直接参战。1940年在“开高”临时驻地内乡县夏馆镇外的河边以钓鱼为掩护,与地下党接头,接受指示和汇报工作。1943年元旦被“中统河南省党部调查统计室镇平分区”逮捕关押(1942年8月至1943年12月,中统河南省党部调查统计室镇平分区和国民党河南省党政军伏牛山区工作团在整个南阳地区共抓铺1110人,史称“南阳血案”)。
[2]
民国时期,“黄埔军校”和“中央军校”没有区别,只是不同年代的不同称呼。真正意义上的黄埔军校只开办三年,从1924年6月到1928年3月,广州长洲岛共招收七期学生。到20世纪40年代晚期,黄埔学生在国民党军政界中一时将星闪烁,名将如云;其中,绝大多数是前七期学生,最风光的是前四期。马非百、马巨材两兄弟于1926年春进入入伍生部担任教官,3月8日第四期入伍生升学考核转为学生,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兄弟去到上海。1928年3月,黄埔军校迁往南京,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从改名那一刻起,国共合作联办的“黄埔军校”就不复存在。后来一再改名,1929年9月10日改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1年3月又改回“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1月再改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50年10月台湾当局在高雄凤山复建“凤山陆军军官学校”延续至今。
[3]
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清朝光绪五年(1879)出生于陕西三原。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之一,中国同盟会早期骨干,中国近代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文化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尤其是担任监察院院长一职长达34年;同时也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