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屋邦夫是日本享誉国际的中国思想史学者。他说,阅读《庄子》最大的裨益,就是通过浸润于其独特的思想世界,而从日常生活的种种心灵忧苦和世俗羁绊中解脱出来。
可以说,这本阐释《庄子》的小书,正是他研究《庄子》的体悟和成果。行文简洁、通俗易懂,恣意盎然。
蜂屋邦夫并非按照《庄子》的章节,逐字逐句进行全译,而是提纲挈领地对庄子的哲学核心进行剖析、解读。
全书从鲲鹏之志开启,谈庄子对世俗世界的超越。最后落笔于庄子的生死观,谈庄子超越生死的宇宙观。
其中,蜂屋邦夫又着墨于惠子与庄子之辩,从而延展于分析惠子逻辑学与庄子哲学的迥异。
随后,又重点谈及庄子思想的核心——“道”与“齐物”。
当然,庄子清贫自适的生平,也巧妙地穿插于全书的字里行间。
庄子是战国时代宋国人,曾做过漆园史,一生清贫。在《庄子》一书中也多次写到他鄙视高官厚䘵的故事。
《庄子》的哲学体系博大精深。
它继承了道家的宇宙观,并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主张顺应自然,超脱现实,向内修炼内在自我性灵,天人合一,悠然地度过一生。
“道”是核心,是“一”,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规律与自然的同义语。
《庄子》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源于气,各种事物尽管千差万别,但都归于“一”这个本质,本质相同,没有差异,是“齐一”的。所谓的事物间的对立与差异,全是人为划分的结果。
同时,《庄子》又认为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在无垠的宇宙中,一切事物又都表现出一种相对性。
细微的“秋毫之末”和耸立的高山;“不知晦朔”的朝菌和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都是相对而成立,难言其大小。庄子与惠子有关“鱼之乐”之辩,也是其中一例。
对于人生的大事——生与死。庄子也认为只是人生的形态变幻。家喻户晓的“庄生梦蝶”的故事,正是这一哲思的表达。
对“道”的体悟这一章节,蜂屋邦夫写的细致又精彩。他通过对“庖丁解牛”“老人捕禅”“操舟若神”“斗鸡”等故事的讲述,向我们进一步诠释了“道”——
如果我们不为外物所动,就能如天地自然一般地生存。
因此,所谓所高的技艺,一定是我们的心灵能够完全自由而不为外物所绊,能够自然而然,与天地自然即“天”合一无间。
这个天,即是“道”。只有符合天地自然的生存方式,才能到达逍遥之境。
鲁迅曾评论《庄子》行文是“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认为先秦诸子之文“莫能先也”。
这本来自异域文化背景下,阐发《庄子》的小书,再一次的让我们体味了一种远离日常生活的解脱之感,超俗之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