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中经》:
言多必有数短之处。
说的话多了,必定会出现失误、暴露短处。
这是“言多语失”的最早出处。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杨修之死”的故事,从“花园阔门”事件和“吃酥”事件,曹操领略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同时也发现了杨修的问题,恃才傲物、喜欢彰显自己,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口无遮拦。
本来曹操对杨修是可以包容的,因为他喜欢杨修的才气,是个可用之人。
有人说,怎么可能,既然喜欢,为什么要杀了他?
杨修死前的官职是丞相主薄,主薄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你想想曹操如果不喜欢,不认可杨修,怎么可能会让他当自己的秘书长呢?
奈何杨修在曹操选继承人时,站错了队,曹操既然选择了曹丕为继承人,而杨修却死心踏地跟着曹植,这会成为曹丕巨大的绊脚石。
所以,曹操不得不找个正当的理由把杨修杀掉,扫清曹丕的障碍,避免以后的“夺王之争”。
杨修是如何被曹操抓住把柄治罪的?
就是因为他的口无遮拦,最后因“鸡肋”事件,以扰乱军心治以死罪。
有人问:杨修这么聪明,又死心塌地效力曹植,如果立曹植为接班人,不也很好吗?
还真不一定。
纵然杨修有才华,但是他恃才傲物、口无遮拦,以后定会犯大错,而且这样的人无法取得大的成就。
反观司马懿,他的聪明才智也许比不上杨修,但是他却懂得谨言慎行,从这一点来看,司马懿比杨修更有智慧。
为什么修言这么重要。
言者,心之声也,心者,情之境也,神之舍也,心有声而得发者,言自在也。凡有所言,即生其妄。
言语是内心的写照,一个人“纵言”恰恰反映出这个人心性的放纵。
一个内心放纵的人,纵使他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成大事。
“纵言”这件事,我有体会:
我初中的时候,是学生会的副部长,又是班委和物理课代表,我当时学习成绩比较好,我在实验班又几乎每次考试都是前几名,所以,总体来看我是比较优秀的,但是老师给我的评价却是“太浮”。
老师说的没错,我那时的心态就是浮躁,总是想表现自己,每天都说个不停,上课抢答在课堂上说,下课跟同学说,从没有真正沉下心来学习。
“纵言”后,我时常有一个种感觉,觉得内心被掏空,而且心总是提着的感觉。
这种情况持续到高二才有所减弱,客观原因是快高考了,大家都在学习,说话的人少了。主观原因是觉得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应该沉下心来学习了。
也许用力过猛,高二期末班主任给我的结语写的是:沉默寡言。
其实,我也并没有沉默寡言,课下与同学之间依然是叽叽喳喳,只不过在课堂上没有了接下言、积极回答问题、随声附和的现象。
现在,我懂得了“修言”,也体会到了修言的好处。
在生活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很多人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愿意真心去倾听他人的声音。
也就形成了:
好辩者得其辩,妄念者曲其意,不善者得其邪,心障者言其魔。
有多少人真正的沉下心来思考过自己所说的话?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为自己所说的话负责?
在大家的意识里,如果说错了话可以用“我也是好意”或“我是无心之言”给搪塞过去。
为什么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纵言的问题?
《学经》说:
蝶不知有寒冬,蚊难达高空,自身所限也。世人解圣人之意,非圣人之本意,己意自显也。是故一语出,他意有会,意会易生其妄,是为常。
人的口无遮拦、喋喋不休,正反映出了他们认知的浅薄。
对于一个事物,人们理解上可能出现偏差,自己表达上也可能出现偏差,最后他人对你的话的理解,依然可能出现偏差,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虚妄。
有人说:那我不说话不就行了?
不说话也是极端,人长了一张嘴,人类有语言能力,怎么可能不说话、不发表自己看法呢?
我们不但要说,还要“自在”的说?
看到这,有人就会疑惑了,你刚才说要修言,不要放纵,现在又说自在,到底应该怎么做?
言自在,非自在也,和美之基不可弃也,善德之行不可失也。此皆非自在,因非自在,故得诸般自在。
我们每个人说话的时候,难免会产生虚妄,这是很正常的,但是不能“因噎废食”,为了不产生虚妄就不说话了,有了虚妄没问题,即生即消就行了。
如何把握说话的尺度和方向呢?
我总结出了三点:
一、说自己做到的事。二、说话时要有和美之心。三、说到做到,言行合一。
以这三点为准则,你会成为有诚信的人,你会获得内心的自在。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