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在那个电视还是稀罕物品的年代,春晚通过偶有雪花闪过的电视屏幕,第一次羞答答的走进了千家万户。那一年,她还只是小姑娘般不谙世事,没那么多讲究和客套,台下随意的放几张桌子,上面摆些饮料零食, 旁边放一圈椅子给观众们落座,这样的朴素和温馨气氛,在今日的春晚几乎是无法想象了。
那时的春晚还很简单,过年了,一家子人天南地北的同聚此刻,围着一桌子平时吃不到的丰盛年夜饭把酒言欢,这席上终究还差点什么,那就是下酒菜一般的谈资,这么一台春晚,有歌舞有小品,有歌星有演员,热热闹闹的这么一演,大家七嘴八舌的评价这个演员胖了,那个歌手唱功了得,耳边是窗外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声,这年味儿就来了,这一天就有了那么点难忘的资本。
当大年三十我还选择看春晚,我到底在看什么要说过去的春晚节目,那也是真好看,第一届春晚王景愚老先生的《吃鸡》,看过的年轻人可能不多了,这么一个无实物表演的哑剧,他能把一个和难嚼鸡肉较劲的人演的活灵活现令人捧腹,这就是一个老艺术家的修为,没下过苦功夫,来不了这个。
当大年三十我还选择看春晚,我到底在看什么同样的还有马季老先生的相声,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等等,他们不会向观众要掌声,站在那儿这戏就来了,节目不刻意制造包袱,他们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情都在戏里呢,你看着就想发笑了。
如今科技是越来越发达了,春晚的舞美效果,是35年前简陋的第一届春晚想都没法想的,但是这节目好像就是差了那么点意思,没法把全家人聚在一起,安安静静的看那么几个小时的晚会了。
春晚不好看了吗?实话说,中规中矩。要真静下心来,节目能看,只是春节这天,春晚不是人们的必备品了。中年人开始忙着群里发祝福短信,抢红包,年轻人打游戏,集五福,刷微博。在这个娱乐活动空前丰富的年代,春晚不再是和热气腾腾的饺子一起端上来的,那场人人想尝一口的文化盛宴了,正如大年三十也不再是那个人人憧憬,一年到头全家聚一次的团圆节日了,她终究成了一种文化符号,深植于人心,但不再绽放于表面。
所以在看到同学朋友们年三十活跃在各大游戏平台的账号,我也不意外,只是我还是会完完整整的看完春晚,给自己的每一年一次真正陪着家人看电视的机会。
说到底,现在还在看春晚的人,都是有一点怀旧情节的,你知道春晚就和春节一样,是正在消退的文化,但是你就是不忍心看着他就这么日渐衰微,像风烛残年的老人一般离去,毕竟这个舞台上出了太多的经典,有太多过年的记忆,就像上了33次春晚,他一出场你都知道要说什么的冯巩老师一样,没听到这句话,就有种这个春节还没过的幻觉,非得有他出场证实一下心才踏实。
当大年三十我还选择看春晚,我到底在看什么有人说,人生需要仪式感。这句话用来回答看春晚我为什么还在看,倒也是十分合适的。其实看的根本不是春晚,而是给自己的这一年用这台晚会画上句号,给下一年递出接力棒,在一年里唯一一次可以理直气壮熬夜的晚上,陪着家人看场春晚,也算是给自己一种“自己今年也好好陪父母了”的错觉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