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寻古(散文)

作者: 香山红叶_dad0 | 来源:发表于2019-09-27 11:16 被阅读0次

         

    灵台寻古(散文) 灵台寻古(散文)

            灵台是甘肃的一个小县,然文化底蕴非常非常丰富,密须古城做为其文化名片之一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或寻古,或赋诗或做画。多次去过灵台,只是未能踏到古密须国之土。好在今年中秋日放假,又逢雨,我想雨中访访古密须国,应该是别有情趣……

            记得一位伟人曾说过 ,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看长安,五千年历史看甘肃, 据史记载,远古时期,甘肃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星布,土质肥沃,气候湿润,植被茂密,生态环境远比现在好,很适合人类生息繁衍。华夏民族最初的文明星火集中出现在甘肃大地上。商周时期泾河及其支流达溪河流域,分布着密须、共、阮方国或部落联盟。密须国在灵台,阮共方国在泾川。我泾川人也,上中学时的学校就是共国城池所在,因性趣爱好,以后曾从文件中略知一些有关密须国与共国发生的故事。足见灵台与泾川应是华夏民族发祥地之一。

            接连不断的秋雨,让人感到丝丝的凉意,从平凉出发,因雨雾茫茫,只有开上空调车才可行,车从泾川下高速后绕泾川王母宫及县城治汭水西行,从七里头沟越山,过黑河汽车逆达溪河而上,望着车窗外满目的青山绿树。遥想几千年前这里上演的一幕幕历史大剧,想想密须国和密国的被伐,均是被周王朝冠以不敬大邦的罪名,不由让我想起小学课本中狼和小羊的故事。狼想吃羊,便找种种理由来罪责小羊,不管小羊在哪里喝水,如何辩解,都难逃被狼强加罪名并最终被吃掉的命运。虽然有不以成败论英雄之说,但成王败寇的意识却已深入人心,千年岁月的磨蚀之后,孰错孰对已经无关紧要。正可谓“是非成败转头空”,历史总归于向前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诗经·大雅·皇矣》篇,记载了周文王伐密须国的经过和情形。周武王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945年,密康公陪同周恭王巡游泾水时,有三个美丽的女子偷偷投奔密康公做了他的妻妾。一年后,周恭王得知此事,以藐视天子,违犯周礼为由,派兵攻灭了密国。在去往百里镇的路上,我们听到了这些曾经的故事。

            对于我们要去的百里镇的名称我很感兴趣。因为一般来说,地名都是有着其渊源和故事的。果然,陪同的我的灵台县人民医院原院长告诉我们,百里镇是先秦阴密县所在,因为秦穆公将这里作为采邑封给了“五羖大夫”百里奚而改称百里的。

            密须国以附近的密山而得名。密山又称吴山,它是东西蜿蜒数百里的千山山脉东段临达溪河的一个小山头。密须国的都邑在密城(今灵台县百里镇),雨中几乎没有游人,站在这里,我看到,古人选城池还是很有讲究,这里一面依山,三面环水,面积一百多亩,北面临河岸汉唐古城墙遗址尚存。

          台地之南有一块十数亩大的高台,据杨院介绍说:相传是密须国当年的宫城遗址,至今,还有一颗唐代的古槐枝繁叶茂地生长在台地边缘。那时,密须国境内气候湿润,丘陵山区林木茂盛,河谷平地已经垦种农作物,谷子是当时主要农作物品种,人们已有了修窖储备粮食的观念。

            说话间,我们已经来到了百里镇政府所在地,镇政府对面不过二百米是原百里中学所在的台地。据考证,这里就是当年密须国宫城遗址。穿过旧址仿建的商周风格的密须城门,登上气势宏伟的密须广场,一棵古槐引人注目。古槐根部虬龙盘须,苍劲雄奇,其主杆长势酷似牛头,分两只主杆生长的树身,似牛的两只犄角向前斜冲着,势如斗牛,威武壮观。据介绍这是一棵唐槐,距今天已经有 1200 多年了。

            广场一侧矗立着仿制的乌黑色的“密须鼓”。据《周礼》记载:天子有九赐,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则,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责,七曰斧钺,八曰弓矢,九曰秬鬯。“鼓”属于斧钺之类,是一种机制,是号令的象征。因此,“密须之鼓”便是商王朝赐予密须国,代表商王朝管理周围方国的权威象征。也正因此,周文王才拿密须开刀,灭密获鼓。一方面展示自己的战斗力,一方面试探商朝的强弱程度,以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另外解除其东征朝歌的后顾之忧, 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杨院长还介绍说在密须古城的南将台,1982 年,出土了一批窖藏瓷器。1976年,在距其五十里的康家沟村,一次性出土274枚安息(安息即古波斯)铅币。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古丝绸支道上的一处中转站和歇脚点。千百年来,“无数铃声遥过碛, 应驮瓷器到安息”的诗歌在此流传不息,而在此出土的瓷器和安息铅币则是对此最好的佐证。

            站在密须古城广场上,四周群山环绕,流淌了千百年的达溪河依然沿山脚流淌着。百里密城之意义,不仅仅因为历史上这里是密须国都城、周文王在此伐密,还因为其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重要吧。密须国国都阴密就设在今天的灵台县百里镇。公元前1057年,周文王姬昌为了巩固其反商的大后方,“以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徂共”为由,伐灭了密须国。

            时间的尘埃淹埋了太多的历史,而今天又有几人去了解历史,探究脚下这片土地曾经的辉煌和瑰丽呢。许是灵台这个名字的诱导吧,加之灵台悠久的历史和人文积淀。“人杰地灵” 这个词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地闪现。灵台人不断开发灵台历史文化遗产,把精神文化转化为物质力量。也因此,灵台已成为甘肃省重要资源供应、资源开发、外贸出口、旅游观光的县份之一。

            暮色中离开灵台县时,我的脑中一直闪着“灵台”上的两副对联。一副是灵台亭门立柱上:“灵昭千古秀,台景万民观。” 一副是文王伐密须壁画的题幅:“伐密不在兵甲利,安邦还在人心同。”前一副赞灵台之自然秀美景色,而后一副则体现出周礼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不由感慨,老祖宗们留下的遗产确实值得细细品味体会其中之深意!

          离开百里,我们驱车前往位于灵台县城,登上了古灵台,又驱车奠拜了中华针灸鼻祖皇普谧,最后驱车到邵寨。当我们来到一处山脚下,陪同的杨院长停车指着达溪河边的一座山让我们看,那山像什么?远远看去,只见那座山山顶突出,被周围稍矮的几座山峰拱围着。我诧异地望着张主席,等着他的后话。“那座山叫文王画卦山,周围的山峰共有八个,在群山中蜿蜒流过的达溪河在这里成了八卦中的阴阳鱼。”经他这么一说,我们再细看确实如此。“传说,文王在降服密须国,在灵台祭天后,沿达溪河班师回朝。看到这座山酷似八卦图,就地画卦、占卜,并将八卦演化成六十四卦,形成了周易六十四卦。后人为纪念此事,将此取名为‘文王画卦山’。”

            应该说,文献典籍的这些记载,可以佐证,古密须国就在灵台,数千年前,这里发生的人和事与华夏民族的发展密切相关。摘录这些文献典籍,可以让人更加直观感受

          卜辞中商人惯称密须国为“须”或连称“密须”,周人称“密”或连称“密须”。

        《诗经·大雅·皇矣》中有“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周祜,以对天下”

        《诗经·笃公刘》中有“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史记·周本纪》中说:“明年,伐密须。”《左传》昭公十五年条下注释说:“密须,姞姓国也,在安定郡阴密县。”

          《元和郡县志》记载灵台县:“天宝元年改为灵台县,今县理西有阴密故城,即古密须国也。”

          《舆地广记》记灵台县沿革:“商时密须国之地。”

          《资治通鉴外纪》有文王受命“三年伐密须”,“西伯伐邗,问太公:‘吾用兵熟可?’曰:‘密须氏疑于可,我先伐之。’管叔曰:‘其君天下之明君,伐之不义。’太公曰:‘先王伐逆不伐顺;伐险不伐易。’西伯曰:‘善’。遂侵阮徂共而伐密须。密须之人自缚其君而归西伯。”

          《烈女传·仁智·密康公母》密康公之母,姓隗氏。周共王游于泾上,康公从,有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王。夫兽三为群,人三为众,女三为粲。王田不取群,公行下众,王御不参一族。夫粲美之物归汝,而何德以堪之?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康公不献,王灭密。君子谓密母为能识微。

          诗云:“无已大康,职思其忧。”此之谓也。

            颂曰:密康之母,先识盛衰,非刺康公,受粲不归,公行下众,物满则损,俾献不听,密果灭殒。

        《柳宗元集·卷四十四·非国语上》非曰:康公之母诚贤耶?则宜以淫荒失度命其子,焉用惧之以数?且以德大而后堪,则纳三女之奔者,德果何如?若曰“勿受之”,则可矣。教子而媚王以女,非正也。左氏以灭密征之,无足取者。

    灵台寻古(散文) 灵台寻古(散文) 灵台寻古(散文) 灵台寻古(散文) 灵台寻古(散文) 灵台寻古(散文) 灵台寻古(散文) 灵台寻古(散文) 灵台寻古(散文) 灵台寻古(散文) 灵台寻古(散文)
    灵台寻古(散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灵台寻古(散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rwo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