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仰望心际的猫
我现在是一名国学老师。在我看到过,了解过和接触过的孩子中,我注意到,有大部分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学习上“不择手段”。当然,这个“不择手段”并非那个不择手段。
我这里指的是很多家长被日益喧嚣浮躁、琳琅满目的教育理念冲昏了头脑,失去了理智。
比如,我们常听到的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起跑线被定义为分数,技能等。
但是我却把它定义为健全的人格。是否拥有健全的人格,才是孩子人生道路的起跑线。
又比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兴趣,很多人误解为天赋,认为孩子对某样学习产生兴趣是由于天性。所以在很多孩子对一件事情失去兴趣时,很多家长也拿这句话自我安慰,认为孩子在这方面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天分。
比起这句话我更喜欢另外一句: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还有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无关。其实家庭教育恰恰才是教育的核心。更多家长之所以会这么想,就是源于无知。
我一直都觉得社会需要一所家长大学,通过系列科学专业的学习让家长更好地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每次我看到那些才4-6岁的孩子,就被家长到处领着去各个培训班报到的时候,我的心总是莫名一阵痛。不是说这样的选择是错的,只是明明可以有更好的选择他们却不知道。
有些孩子在经过这样几番折腾之后,等到真正上小学时,就已经对学习完全失去了兴趣,开始走向叛逆。
可曾想过其实归因到底这不是孩子的错,这是家庭教育的缺少!
所以比起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我认为培养这三个能力,才是未来道路上孩子最需要的。
1.培养孩子较为健全的人格
心理学对于健全人格的相关特征有学术角度的定义,认为可以从五个维度来定义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全、是否健康。它们分别是:性格(内向外向)、人格品质(善恶)、责任感、情绪稳定性、思维开放性。
但是这样一个界定比较学术化,一般人难以理解。而且学术界普遍认为,没有一个人的人格是完美的,这句话适用于所有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我们只能保证大方向是正确的就可以了。
怎么保证大方向是正确的。我个人认为有一个评判标准,就是看孩子的思想行为是否极端,两极分化。
比如性格,看孩子是否自私自利、野蛮刁钻、蛮不讲理;
比如孩子人格品质是良善还是凶恶;
比如责任感,观察孩子犯错时是否喜欢推卸责任,甚至嫁祸他人;
比如情绪稳定性,看孩子对待事物的态度跟处理方式是否暴力,容易自暴自弃;
最后的思维开放性,这个因人而异,每个孩子的发展情况不一样,这个就不作论述。
现代家长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出于对孩子的宠爱,有时候孩子发脾气不敢说,任由其发展,其实反倒是间接在培养孩子走向两极分化的人格。
这时家长通常是责骂孩子,但凶手正是家长,孩子其实是受害者。
没有完美的人格,但是我们要尽量培养较为健全的人格,特别要保证大方向是正确的,这点至关重要!
2.多尝试,多发现
上面我们说到健全的人格包括思维开放性,这个属于思维创新能力。这个能力不能靠孩子自己发现,而是要靠家长跟孩子共同努力。
这里提供几点小建议:
家长要多提供让孩子主动探索的机会,培养孩子好奇心。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也可以选择去海洋馆,图书馆,博物馆这样的地方,让孩子知道世界上除了家里,还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除了到外面去找新鲜事物之外,其实家长也可以利用家里熟悉场景和小道具,让孩子主动探索。
比如拆解玩具部件,鼓励孩子自己组装;比如多买一些像乐高、积木、黏土这样的玩具,因为这些玩具都是要去孩子自己琢磨出新花样,而不是有标准答案的。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最重要的一点:对于孩子的探索和观察结果,不要随便作出负面评判,或者不要以成人所谓的标准答案来限制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的世界跟成人的世界大不一样。比如,孩子在外面玩耍,突然急匆匆跑回来说:“妈妈!你猜猜我刚刚捡到了什么?”
这时你一看,不就是一个又脏又破的橡皮筋吗?
但是,这在你孩子眼里,可是一个新奇的宝贝。橡皮筋一拉就变长,手一放又缩回去了,他从这上面发现了很多他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孩子是通过实践经验了解这个世界的,也许一开始总结地还不够全面。但是在不断地尝试摸索中,在每一次得到不同答案的时候,他的大脑也在培养这样的创新性思维。
这种创新能力,在全世界都是急需的!
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尝试,多发现,不要轻易去否定孩子。
3.重视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
思辨是一个哲学术语,指运用逻辑思维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
《中庸》里讲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以看出,思辨是一个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的推理型逻辑能力。
韩寒电影《后会无期》里有一句话: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其实我认为这句话是不妥当的。
比如很多老师上课看到孩子总是没坐端正,就总是强调孩子要做端正,并且还告诉孩子:上课的时候你就要坐端正,不坐端正就是不对的。
其实纪律只是用来辅助老师把课上得更好,但是前提如果孩子本身就在认真听讲,只是偶尔小手会潜意识动来动去,这个能算错吗?
不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跟孩子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除非是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比如一年四季,夏天很热,冬天很冷这类常识性问题。
除此之外,其他涉及到个人主观判断的事件的,要培养孩子初步具有明辨是非,推理判断的能力。
举一个例子:我有一次上课,对象是6-7岁的孩子。在一次课堂上,我提问一个A男孩起来回答问题,A男孩站起来的时候沉默不语。其实我当时心里知道他没有认真听讲,我看他若有所思,好像还在想答案。
这时,B男孩看他迟迟没有回答,于是没有经过举手就直接站起来了,然后一下子就把答案说出来了。
这会矛盾来了,A男孩跟B男孩开始在课堂上吵。
A男孩说:“老师是提问我起来回答,又不是你!”
B男孩说:“你都想了那么久没说出来答案,你根本就没有认真听讲……”
这时如果你是家长,遇到两个孩子这样的情况,我猜部分人大概是简单敷衍:好了好了,不要吵了,都是同学,要懂得和睦相处之类的。
这类家长,就是讲一些大道理。试想如果你是这两个孩子的其中一个,你会不会为这样的解决方式而服气?
还有部分家长估计会是:吵架是不对的!你们俩都有错!下次不能再这样了!这类家长,两边都否定,野蛮处理了。
结果无论对错,处理态度跟方式不同。
而我当时是这样处理的:我先跟后面没有举手就回答问题的B男孩说:
“孩子,老师要表扬你!因为你认真听讲,这个问题你回答地非常正确!可是我们课堂上有规定:回答问题要干嘛?”
B男孩说:先举手!
“对,你记住了!很好!可是你有没有做到呢?”
B男孩说:没有。
“是的,你没有做到。而且老师还说过,别人回答问题不能轻易打断别人的说话,你记性不错,老师相信你也记得这一条规定,对吗?”
B男孩点了点头。
我又接着说:“知道自己的问题,下次还会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呢?”
B男孩摇摇头,说不会了。
意识到B男孩知道错了,我示意他坐下。
然后把目光转向A男孩:
“孩子,老师也要表扬你!因为你同样记得我们课堂的规定,发现该你回答问题的时候别人不能打断你。那现在老师请问你,你问题有没有回答出来呢?”
A男孩不说话,低下了头。我猜他知道自己的问题了。
于是我接着问:“没有回答出这个问题,说明你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老师有没有说错呢?”
A男孩继续不说话。
最后我告诉他:发现问题是好事,发现问题我们就要解决问题。接下来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这时A男孩点了点头。
也许每个人的做法都不一样,但是我这里要提醒广大家长,千万不要随便给孩子下定义!
我们总是喜欢用成人那套方法论来限制孩子的发散思维。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比起一味讲大道理,我们更要拿现实来说话,来跟孩子一步步分析。引导孩子如何正确思辨一件事情的结果和解决措施。
这个社会,充斥着太多的物欲跟所谓的成功学。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教会孩子独立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以上三点建议,希望能给各位家长带来一定的启发。
网友评论